林怀民:厌倦了书法太极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7/04/22 01:50   新京报

  台湾现代舞教父7月携《云门舞集》经典作品进京

  今年7月,北京将举办史无前例的全国现代舞论坛,台湾现代舞教父林怀民也将携《云门舞集》进京。这将是继1996年在北京演出后,林怀民以及《云门舞集》的二次进京,届时北京观众将欣赏到《白蛇传》、《红楼梦》等经典作品。日前,林怀民专程赴京接受了媒体采访。本月底,记者还将随林怀民赴台拜访《云门舞集》,了解香港、台湾的现代舞现状。

  

林怀民:厌倦了书法太极

  林怀民说,以前的作品有很好的身体语言,但自己厌倦了书法、太极这样的形式。

  二次进京

  11年前北京观众“疯了”

  新京报:11年没来过北京了,这次有何感受?

  林怀民:11年前我们在北京表演《薪传》,讲的是先民拓殖台湾的舞剧。当时北京观众都疯掉了,我们第一次见识了北方观众的热情。谢幕的时候他们说:“你们明年再来!”但总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造访,现如今11年过去了,我看到了一个不熟悉的北京。

  新京报:这次《云门舞集》进京,会有我们期待看到的作品吗?

  林怀民:我们要带来《白蛇传》、《红楼梦》、《九歌》和《行草》中的作品。都是我们的代表作品,应该会让北京的观众期待。

  《白蛇传》是“云门”两岁时做出来的作品,也是“云门”第一次找到自己风格的作品。京剧要三个晚上演完的故事我们24分钟就搞定了。里面的曲子也是当年完全用锣鼓点的概念做出来的。《红楼梦》也是我早期的作品。我现在后悔当年碰了它———年轻的时候总想做很多尝试。我把它分成春夏秋冬,代表生命的荣枯,也反映了大家庭的起落、兴衰。这次在北京演其中《春》这一折。此外我们还会演《九歌》里最受欢迎的《云中君》,以及《行草》之一二。

  台湾受众

  《云门舞集》场场满座

  新京报:在内地,现代舞仍然是小众艺术,那么在台湾,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如何?

  林怀民:现代舞不是大众的艺术形式,但是在台湾接受的人比较多。比如云门舞集一般演出分春、秋两季。每季在台北演10到15场,都能达到满座。这也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当然云门舞集是比较特殊的团体,这跟我的身份也有关,观众好奇一个作家编的舞是什么样的,也跟我提出的“中国人编舞给中国人看”这样一种说法有关,起到一种标杆的作用。

  新京报:你认为现代舞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

  林怀民:在现代这么开放的社会里,人有很多选择,有很大的自由度,什么东西都要试试看。我觉得,进剧场这是一个生活经验,不是为了去求学问,而是去感受、欣赏。看到一个好的演出,我会坐在座位上,不跟别人讨论,我想把那种感觉保留住。如果立刻跟别人交流,最后你会发现你只记住了你所说的那些文字,而把原始的感觉都忘了。现在有电视,有DVD,但是只有临场的感觉才是呼吸的,是绝对不能被取代的。

  创作方向

  今后就是要不断去“碰”

  新京报:你觉得不同年龄的人对云门的关注是一样的吗?

  林怀民: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但是现场的反应是一样的。我认为舞蹈最好的一刻是,观众没动,身上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其中孩子是最好的观众,云门的公开演出,通常我们都会邀请上千个孩子做我们的第一批观众,因为孩子的感受最为直观。

  新京报:你的作品中,经常有中国的传统元素,据说你们还为演员开设了书法课。

  林怀民:之所以为演员开书法课,因为我认为中国舞蹈的肢体跟书法的哲学、美学是一致的。这也是当时我做《行草三部曲》的初衷。我们把台湾故宫博物院里王羲之的一幅字,借助电脑做成一幅大的背景,让年轻舞者的肢体与几千年留存下的书法所透露出来的能量形成一种呼应。这次北京的演出,从《白蛇传》的情欲到《行草二》的虚无,就是我30多年舞蹈生涯的一种印证。

  新京报:今后还有什么新作品呈现给我们?

  林怀民:在我的舞蹈里,身体是要会讲话的。记得曾与蔡国强合作过一个作品《风·影》,伦敦的舞者看完后对我说,“没看到你们做什么,但我确实看到了风”;再比如很多人看完《水月》,说好像洗了个澡。这些都很好,但是我对已经完成的作品形式都厌倦了,包括书法和太极,我们不应该仅仅是守着过去。今后我要做的就是不断地碰,去尝试更多新元素。

  本报记者天蓝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