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胜利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7/06/01 14:23   新浪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胜利:

  我主要是从两个地方谈一下,第一个是关于这部剧好的地方。我是觉得在中国历史剧的发展过程当中,有几个点特别重要,第一个是《努尔哈赤》,当年是获得文艺界、历史界,包括观众的认同,等于是叫座又叫好,当时在北京开过研讨会,很多清史的专家们都对这里表现的历史表示肯定。第二个是《雍正王朝》,再往后《大明王朝》又是一个特别的点。 我想说下面的东西,这个剧本身的收视率不高,我想关于这个方面,谈几点很浅的分析或者是看法。我昨天找了广播学院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本来广播学院的学生在电视剧里面不具有代表性,但是他们跟电视剧有点关系,所以我就找学生做了5份调查,为什么叫好不叫座?我自己也觉得这个作品特别好,我个人也特别喜欢,但是叫好为什么不叫座?具体原因有哪些?因为不管我们如何肯定这个剧在思想性的成就,这个思想性必须转化为艺术性,才能被观众接受。我开始想是不是由于在湖南卫视播出的关系?但是后来我想这应该不是特别重要的原因,因为湖南卫视前面播出的《还珠格格》还有《大长今》都非常成功。我个人认为第一个原因,首先是审美疲劳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的《努尔哈赤》开始,到《唐明皇》、《雍正王朝》,到了2000年以后,这类大作品开始多起来,太多的历史剧相继播出,这肯定会影响到这个作品的收视率,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精品与规模化的问题,尽管说只要作品好,哪怕是再多作品同时播出,你也可以把观众锁定在你这儿来,但是实际上一定会有影响。比如湖南卫视播出的《大长今》,他不是讲帝王的,而是一个宫廷里面的技术人员。我列了一个选择题,你最喜欢的历史剧有哪个?传媒大学的学生看历史剧的还比较多一点,在几个剧里面,《孝庄秘史》比较多一点,里面写情的地方要多一点,但是没有走到特别俗的戏说方面。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还应该来看一看作品本身,因为我们刚才很多专家都讲过,我自己也觉得就思想性来说,这个剧应该说是非常到位,但是战略决定方向,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电视剧的前两集。我想着重谈一下前面一两集,整个作品越往后越好看。因为《雍正王朝》、《大明王朝》正好都是一个编剧做的,我这个选择题是两部作品更喜欢哪一部?学生大部分都是选择《雍正王朝》,我觉得同样一个作品,我们不能说后面反倒不如前面,但是有些地方是不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问题在哪儿?相对于普通观众接受,而不是行或者不行,肯定每一种处理都有它的优点。为什么要谈一二集,现在这么多剧在播,如果前两集大家不爱看,后面就比较麻烦。我在学校的调查结果是看完前两集之后,有人觉得特别喜欢,有人觉得还没有看出特别的地方。比如第一集里面,哪些地方是不是有些问题,一开始就写周云被打死,再往后就是吕方事情的出现,第一集里面有没有急于把好多人物介绍出来的地方?比如《雍正王朝》第一集,同样都是讲这个朝代现在有很多问题,其中就是国库亏空,《雍正王朝》也是讲发水了,但是国库没有钱,在风雨之夜,老康熙在这儿等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一个是在干什么,一个是在干什么,都是围绕着一个地方在往上走,线索好像单一一点,复杂性没有那么高,但是对于观众的欣赏来说,是不是开始更顺一点?一旦切入进去,顺了以后,后面的人会不会多一点?然后在这个作品里面,还有类似的一些细节,比如像生孩子的地方会不会那么多?还有像嘉靖骂人的时候,配的音乐有狮叫的声音,我个人觉得很突兀,嘉靖很难受,很疯狂,但是配的是写实的狮子声。这个问题我不敢肯定是问题,我自己觉得现在的写法,肯定都有自己的剧作功能,但是对普通观众看了会不会有影响?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注意一下。因为电视剧的前一两集和小说的不同在于小说你买了书回来,今天看了不行明天再看,但是电视剧假如说有一部分觉得松散的话,有没有必要在第一集怎么注意一下。 我觉得对于这个电视剧来说,一方面实事求是是写历史剧常用的原则,从《屈原》再到前面一点《三国演义》,这是相对讨巧的方式,但是我觉得最好的历史剧作品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在历史真实基础之上,去追求艺术真实。比如像《努尔哈赤》,我觉得哪一点值得关注?我看了材料,《努尔哈赤》的作者是满族人,他就想写清初努尔哈赤如何如何,但是我个人猜想,80年代的情况,他作为一个满族的同志,他想写努尔哈赤,也不方便把努尔哈赤就一下子写得像《雍正王朝》里边的雍正一样,马上就高大起来,结果这个对历史本身忠实程度更高。还有一个,因为前面海瑞出现的还少,但是道德之长不能补救制度之短,对于海瑞的道德怎么看?因为《雍正王朝》尽管收入率比较高,但是在当时在雍正时期,我们把文字狱的东西就压缩掉了,只表现好的方面,现在这个剧再写下去,能不能在这再注意一点。与其加一个什么音乐,让什么人踩着音乐点出来,让人们去想,不如更明确一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