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榆林旅游资源:榆林卫城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7/08/22 22:38   新浪文化

  榆林城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中部偏南,为榆林市政府所在地,南距省会西安664公里。城东依驼山,西临榆溪河,北靠红山,地理座标为东经38。17',北纬109。43'。古城四周多为沙漠覆盖,生长有杨树、柳树、红柳、沙蒿、柠条的植被。城墙内外被居民、机关、学校、工厂等包围。

  据《延绥镇志》载,榆林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70年前后),初名榆林庄,为绥德卫屯所。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筑堡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置榆林卫,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巡抚都御史余子俊再次修筑,将延绥镇治由绥德移驻于此,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后因城区局促,前后经过三次大规模扩建,即“三拓榆阳”:

  第一次: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巡抚黄黻将原堡城向北展筑,城周约六里。北城上建有二层敌楼,叫镇榆楼,城下未开北门,东门叫威宁门,西门叫广榆门,这次展筑的城垣,俗称北城。

  第二次: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巡抚熊绣将城垣由南门又向南扩展至凯歌楼,新扩城周约七里。凯歌楼为南门(原怀德门),增设西门叫威门,东门叫振武门,城周达十三里,这次展筑的城垣,俗称中城。

  第三次: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延绥镇总制邓璋,因南关外人烟臻集,店铺栉比,奏筑南关外城,将南城推至榆阳河沿,新扩城周十三里。筑起南门,叫镇远门,并设西门二,北叫龙德门,南叫新乐门,这次展筑的城垣,俗称南城。

  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巡抚王遴筑南门逻城,始把南城墙推到现址。在此之前,城垣多为土筑,嘉靖、隆庆年间(公元1522年~1572年),巡抚张珩、邵光先,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1619年)巡抚宋守约、王汝梅,总兵傅津、贾国忠等,相继以砖包砌,加固城壁。当时城内建有大楼15栋,腰铺47面,门7座(东门振武、威宁,西门新乐、龙德、宣武、广榆,南门镇远。无北门)。城东西长约3250米,南北长约1212米,周长8924米,城垣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

  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因北城被流沙积压,遂将北城回缩,东北隅回缩380米,西北隅回缩570米,新筑北城墙1462米,由北城东起793米处有一拐湾直至南广榆门处又缩回190米。东城威宁门因北城缩而废,原西门龙德门也废除,原广榆门为新城北门(新乐门即今之小西门,宣武门即今之大西门),至此始成今城之廓。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城地处半山半川处,东高西低,平面呈菜刀形,城墙内夯黄土,夯层厚16—20厘米,外墙砌以砖石,上设垛堞。底宽15米,顶宽9米,高12米。原南城墙长1060.4米、西城墙长2124.5米、北城墙长1168.9米、东城墙长2435.5米,总长6789.3米,现存城墙总长5677.8米。城门五座:北门广榆门、南门镇远门、东门振武门、大西门宣威门(已毁)、小西门新乐门(已残)。五门均为拱券式,门洞上额镶有门匾,顶部均建有二层敌楼(均毁),东南两门设瓮城。东城墙上建有红砖砌筑的文昌楼(已毁),为全城的制高点。东南城角建二层高的魁星楼(已残)。筑城时随地形不同,加设马面,大小不等,相距不一,共十二处。(附现状图)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榆林城墙遭到了较大的破坏。

  几百年来的风雨侵蚀,加之排水不畅,造成严重积水,使得城墙夯土大面积塌毁,再是明代修筑城墙时先夯墙体,后又经数十年再外包砖砌护,砖与夯土墙间没有拉筋,结合不好;还有由于局部地区护城河靠墙体太近,基础悬空,暴露风化等原因,致使砖包墙体出现了整体下沉,如西城墙南段出现整体下沉的约280米,下沉0.2~1.8米,南城东段悬空十几米的有约150米。

  榆林作为明

长城线上的九边重镇之一,是当时陕北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作为其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榆林城墙,蜿如一条巨龙横卧于毛乌素沙中,它那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古色古香的街市风貌,充分体现了十五世纪以来陕北古代文化的深厚内涵,是研究陕北古代政治、军事、文化、建筑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载体,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旅游事业的珍贵资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