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订阅手机短信感受新
闻震撼稳居信息前沿
好书酷碟全场打折
新浪首页 > 文学 > 正文

书情:新读城记

http://www.sina.com.cn 2001-10-29 13:06   新周刊


  一个“百万富翁”的问题:伦敦与哪座城市互为双城?

  答案当然是巴黎,源自于老狄更斯的《双城记》。把“双城”这个概念引入中国,答案却不只一个:有人说是北京和上海,因为“京派”和“海派”的分别早已有之;李欧梵先生的“香港作为上海的‘她者’”的提法也深入人心;还有人说是广州和香港,依此类推,成都和重庆,沈阳和大连,济南和青岛乃至杭州和宁波都可以互为双城。

  现在则更热闹,“双城”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再加一个,来个“三城记”。台湾学者、影评人焦雄屏动员两岸三地的电影新秀投入到“三城记”系列电影拍摄计划中;上海文艺出版社新推出的“三城记小说系列”则以上海、香港、台北“三城记”作为招牌。

  所谓“双城记”、“三城记”或者可以是任意多个的“n城记”,所指向的其实都是对城市品格的界定和品评,或者换个说法,阅读城市。这就不能不提《新周刊》了。早在1998年,新周刊推出的“城市魅力排行榜”就别出心裁地试图从特殊的文化品格及精神气质层面去解读城市,北京当然是大气的,上海的奢华气质无城能敌,而广州,想来想去却实在说不清楚!直到现在,很多读者提到那一期的《新周刊》仍然记忆犹新,被赋予了人性化特征之后的城市重新唤起了他们的想象。

  被阅读的城市

  人们阅读的主要对象虽然是书,但从来就不限于书,举凡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城市还有人自己,都可以被阅读,而它们往往比书本还要生动、丰富。

  说到对城市的阅读,王家卫跟张艺谋的感受截然不同,旅游者跟居民的感受不同,甚至男人与女人的感受也会不同。打开一张城市的地图,仿佛整个城市已了然于胸,然后寻访它的标志比如建筑物、河流,那是短暂停留的旅人,而从某栋当作约会地点的建筑物、某条小巷某个小店难忘的食物、某个不想再去提及的人等等细节去体验一座城市的,那就是起码停留3个月以上的结果了。

  归根结底,人们阅读城市的目的是寻求认同或不同。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各种层面上为城市与城市之间找到了某种联系,并因此把它们相提并论。在李欧梵看来,20世纪50年代涌入大量上海移民的香港其实是上海这个传奇大都会的可怜的镜像,而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上海逐渐崛起,所呈现出来的城市景观却如同香港的复制,成了“镜像的镜像”。城市之间(不仅仅是上海和香港,当然还可以加上台北或者别的)的命运缠绕、纠葛,远远比用数字描述出来的城市的差距来得更吸引。

  卖书非得卖概念吗?

  说回“三城记小说系列”,有报道说经由这个系列,这三个在不同轨迹中成长的都市才得以在历史舞台上第一次被相提并论。事实上,应该倒过来说,是先有“三城记”概念才有小说选本,并被出版社当成了招牌。而它所倡导的所谓“在小说中阅读城市”的概念也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只不过是抢夺人们注意力的方式罢了。剥离掉“三城记”的招牌,其实质也不过是普通的三地文学选本,属于在今天最容易被读者忽略的部分。

  现在出一本文学书诚然是比以前难得多了。一本书不作任何宣传就静悄悄上市,纯粹以实力取胜,简直是不可想象。这一方面跟读者有关,现在人们获取资讯的通道空前畅达,然而信息太多太滥反而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跟出版社有关,一本书要几个月甚至一年、两年后才被读者发现,以前还没什么,现在的出版社可实在等不起——都是钱哪。所以出版社尤其是各文艺社的第一要务是怎样找个好理由把文学给Sale出去,行话叫找卖点,包装。

  但卖概念却是一件风险巨大的事情。过了头不行,比如卖“美女作家”就把出版社牌子给砸了;概念强过书本身更不妥,人们倒是说得热闹了,但是却没有书本身什么事。文学沦落到了要靠概念才卖得出去,不仅滑稽,简直就是可怜了。

  链接

  李欧梵《香港,作为上海的“她者”》

  (《读书》杂志1998年12月号)

  提出文化“双城记”概念的学者,李欧梵恐怕不能说是最早,但却是最有名气的一个,这跟他在《读书》杂志上发表这篇著名文章并开设“双城记”专栏有很大关系。他从解读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及续篇出发,点明了上海是她的“家城”,而香港是上海的“她者”,张爱玲以她非凡的洞见看出了这两个城市之间不寻常的关系。由此出发,李欧梵进一步得出这二者互为“她者“的结论。台北则被他戏称为“双城的婚外情”。

  《城市魅力排行榜》

  (《新周刊》总45期)

  这篇报道的前言这样写道:“城市的个性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和文化的凝结,一旦形成便永难更改,岁月的变迁只会磨损她的容颜而不能消蚀她的魅力。人们常常通过一条小小街道和别致的建筑物就能识别一座城市的性格特征,但只有当人与城市处于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的时候,城市的个性魅力才会真正放射出光彩。”报道点评了中国17座城市,分别是:北京(最大气)、上海(最奢华)、广州(最说不清楚)、成都(最悠闲)、南京(最伤感)、杭州(最女性化)、大连(最男性化)、厦门(最温馨)、香港(最辛苦)、台北(最陌生)等。

  陈冠中《三城记——上海·香港·台北的移动盛宴》

  (《万象》杂志2001年6月号)

  在作者看来,台北是被低估的城市,在上海和香港互为她者的情境下,它当然只是第三者,可以跟另一个被低估的城市广州对应。如果台北是被误读,那香港则是被抽读。香港很好用隐喻来概括,台北和广州却很难。他认为上海、广州、香港、台北、北京是华文世界的文化五都。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在卡尔维诺的作品中,城市一直是个重要的主题,而《看不见的城市》则代表着他的城市故事的巅峰。城市与记忆、城市与欲望、城市与符号、城市与眼睛、城市与名字、城市与死亡、城市与天空、轻盈的城市、贸易的城市、连绵的城市、隐匿的城市等这些主题可以说涵盖了对城市的种种想象。

  朱天心《古都》

  用王德威的说法,《古都》是篇悼亡伤逝之作,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座城市——台北。与台北相照映的是川端康成笔下的古都京都,京都历久而弥新,台北屡屡更新却绝不耐久,是林耀德句式的“建筑在废墟上的废墟”。在时间及空间的废墟上,朱天心看到各代亡灵四下流窜,不禁怆然而逃。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新周刊网络版115期 专题


新 闻 查 询
新浪个人家园全面升级,买一送二超值大礼!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