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喝时代:中国当代文学为什么成了“垃圾”? | ||
---|---|---|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2/12 11:29 羊城晚报 | ||
宕子 重庆晨报11日报道,在国际汉学界有着一定知名度的德国汉学家顾彬,日前接受德国权威媒体"德国之声"访问时,突然以"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中国作家相互看不起;中国作家胆子特别小……"等惊人之语,炮轰中国文学。 应该说,顾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和公允的。在笔者看来,中国文学走 到今天这步田地,主要是因为作家本身思想的贫困与生活的贫困。当代的作家比较浮躁,急功近利,缺少社会使命感,这是造成思想贫困的主要原因。建国以后成长起来的那批作家,由于社会的或政治的原因,其文字功夫总体上是大大地比不上"五四"时期的那一批作家,其文学技巧与思想深度也嫌不够,但那还情有可原的。但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这批作家,其文字功夫、文学技巧和思想深度不足的主要责任则应在作家自己。大部分作家并非没有闲,也并非没有钱(我是指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钱)。像文字功夫与文学技巧这类事儿是可以通过学习与锤炼获得的。思想深度虽然难些,但通过长年的深思与积累,也并非达不到。但作家们往往奈不住寂寞,抵挡不了"文学商品化"的诱惑,心中才有一点点不成熟的意思,抓起笔就写,而且往往一味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其实倒不是大众的趣味低,而是作家小看了大众的鉴赏能力,为自己的急功近利开脱,但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创造了那个时代的读者群体,因此,作家得为大众鉴赏水平的降低负主要责任),能赚钱就行。 当代的一些所谓"著名作家",到底读过几本书,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对本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是很值得怀疑的。虽然古人说过"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似乎要写好文章并不是要多读书的,甚至可以举出很多并没有读过多少书而文学成就却不小的作家来,如萧红等等。笔者并不否认确有此等事,但萧红并不是从没读过书,也不是不想读书,只是条件不允许也(而我们现在是有这个条件的),若她的文化功底深些,我相信她的文学成就也不仅仅是如此了。而且,若说到世界上的大作家,则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学富五车的。何况,古人还说过"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也"。"文学的商品化"是必然的趋势,在国外要比我国早几百年,但他们仍有很多人能不为其所动,认真地写作,以至于产生了大批能立足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优秀作品的。我国当代文学中的比较优秀的作品与他们的当代文学到底还有多大的差距,我相信作家们自己心里是有数的。 思想的贫困另一个表现便是缺少真诚,缺少直面生活的气度,缺少讲真话的勇气。我国吃文化饭的人一向的作风是"报喜不报忧"。一场"文化大革命"后,我们的文人变得畏首畏尾了:对于社会的一些腐败现象,不敢揭露,不敢表现;不关心社会政治生活,对于政府在某些问题上政策的失误也不敢指正。这是一种缺乏社会使命感的表现。有很多作家干脆不写社会现实生活,而是写历史,写古代生活,如前些年报纸上有一篇文章说"文学的路上洒满了古典的阳光"。文学本质上是现实主义的,是时代的镜子;而作家则应是他所处时代与社会生活的忠实记录者,如果缺少真诚,我们是很难望其能有多大成就的。 生活的贫困并不是指生活资料的缺乏,而是指作家视野的狭窄和生活体验的不足。这一方面与作家的主观心态有关,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社会分工发展到现阶段,使一个作家要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家往往只能写他熟悉的某一方面的生活。而一般的专业作家,由于写作在他已是一种谋生的工具,因而很难沉潜下来,认真地体验生活,专心写作,厚积薄发,不免要迎合读者的口味。而在业余作家,由于有其他的工作,虽然可以不把文学当成谋生的工具,但不免又被这别一工作所拘,缺少行动的自由。我国的人事制度是比较刻板的,往往一个人一辈子就拘于一种工作或一个地方,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不能不是一种缺陷。鲁迅先生不是说写作就像酿蜜,要采过许多的花来,才能酿出好蜜来么?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衰落,使当代中国文学成了"垃圾制造场"。但笔者相信这只是暂时的,以后一定会有真诚的能抵抗各种诱惑的有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能沉潜的作家出现,一扫文坛的萎靡作风的。我们且拭目以待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