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文字 > 正文

棒喝时代:季羡林辞去三项桂冠欲违背“民意”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7/01/08 16:29   红网

  季羡林在最近出版的《病榻杂记》中称,他希望“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三顶桂冠指的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称号。(据2007年1月7日《北京娱乐信报》)

  某网站在这篇新闻的“核心提示”中说,季羡林“国学大师”等三顶桂冠指的是民间封给他的。如此想来,季羡林岂不是要违背“民意”?

  从季羡林的文章中可知,其“国学大师”这一桂冠是“《人民日报》的一位资深记者”的长文《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之后,季羡林和其他三位教授才被戴上“国学大师”的桂冠。经查,《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发表于1993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在其《论“国学”应该缓行》一文中就以其为一例指出,上世纪90年代的“国学热”,“主要是媒体热,研究者并没有热”。刘梦溪还称“当时涉足此一领域的学人大都比较谨慎,他们尽量想与传媒的渲染划开一些界限”。由此看来,季羡林的“国学大师”桂冠是媒体(记者)给封的,且又是性质特殊的媒体给封的,说其有官方色彩并不为过。

  其实,在众多季羡林简介中都有“国学大师”这一项,也许从《国学热悄悄在燕园兴起》发表后,人们已经开始接受直至今日广泛认为季羡林就是“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民意”。可是,季羡林不买帐,称“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我相信这是季羡林的真心话,但是,十多年来已经“约定成熟”广泛认可的称号,不是他说摘掉就能摘掉的。

  季羡林在文章中还说,“在一次会议上,北京市的一位领导突然称我为‘国宝’,我极为惊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处,‘国宝’之声洋洋乎盈耳矣。”由此可以认为,季羡林“国宝”的桂冠也带有官方色彩后形成“民意”。而从季羡林文章所说,“学界(术)泰斗”这个桂冠似乎没有官方色彩,那么,应该可以认为这是“民意”,至少是学界的民意。其实,是不是“大师”“泰斗”“国宝”关键还是看“民意”。如此,季羡林欲辞去“国学大师”等三项桂冠,还真是要违背“民意”了?

  一般而言,违背民意者必将受到民众的指责,然而,相信季羡林不但不会受到指责,反而会更加赢得世人的尊重,更加让人坚持其“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称号,其中道理似乎可以用“态度问题”来解释了。如今,学者、专家、大师遍地都是,但真正可以堪称“大师”的又有几人?这些所谓的学者、专家、大师,在面对各种荣誉和称号的时候,又是怎样的态度?想必有很多人要汗颜了。

  孔子说“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季羡林想廓清“国学大师”等三项桂冠问题,可以看出其“心所欲,不逾矩。”而《病榻杂记》想必也是其人生最高境界的思想表达。“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季羡林欲向世人展示真实的自我、展示真实内心,让大家看清真正的季羡林是什么样的、怎样想的,与世人来次心灵的交流。想必这是季羡林的一种愿望。这是一种对待学术学问的态度,这种谦虚谨慎、不图虚名、实事求是的态度更显其大师风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