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文字 > 正文

棒喝时代:中国电影“大片”何时不再自我陶醉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7/01/15 15:08   人民网-人民日报

  仲 言

  以大投入、大制作、高调造势、高票房回报为标志的“大片”,近几年在中国影坛上出尽风头。

  据悉,岁末年初开映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全线飘红,以3.5亿元的票房超过《泰坦
尼克号》,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票房新高。且包括《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内的5部影片,占去了2006年中国电影全部26.2亿元票房收入的1/5还多。“大片”的热映不时被人们视为中国电影走出低谷的曙光。

  按理说,人们在满足了一份心理期待之后当有兴奋与感激相回应。然而,除了投资方和院线老板们对大片高声叫好之外,舆论和观众大多批评和不满。脱胎于《雷雨》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尽管故事讲得还算圆满,但思想内涵却与曹禺原著差之甚远。一方面是大片显而易见的表现力进步和市场回暖,另一方面却是不约而同的一边倒的非议和否定;一方面是各类媒体连篇累牍的埋怨和叫骂声,另一方面却是人们络绎不绝地掏钱买票。围绕“大片”出现的一系列矛盾现象构成了中国电影市场上的一大独特景观。

  这类奇怪现象的产生,是同行的嫉妒、评论家故意刁难?还是观众被掏了腰包的愤怒发泄?抑或是制片方的有意炒作?像是,似乎又不是。不否认其中有不少人为因素,但深究起来,“大片”自身在选材、制作和市场开发方面的诸多误区当是最直接的诱因。

  比如选材的狭窄和类型的雷同。细细数来,从《英雄》、《神话》、《功夫》、《无极》、《十面埋伏》、《七剑》、《霍元甲》、《夜宴》、《墨攻》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国产(包括港台合拍)大片几乎是清一色地选择了古装加武打、阴谋加爱情之类型。传统文化、本土素材被简化成一大堆打打杀杀的娱乐元素。

  比如形式奢华和内容空洞的强大反差。不在思想和人性的深度上做文章,不考虑内容与形式能否统一,盲目地把大制作理解为单纯的形式铺张,变成某种为“大”而“大”的奢侈无比的花钱竞赛。故事胡编乱造,主题生拉硬扯,情节经不住推敲,人物扁平单薄,语言荒唐可笑,把聪明才智全部用在追求大而无当的华丽场面之上。结果豪华无比、虚假夸饰的场面与内涵的空洞无物极不协调地拼凑在一起,最后除了给观众留下几个电影明星的倩影和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场景外,没留下任何心灵的震撼。

  再比如单一的市场归附和整体战略的失策。电影投资考虑市场回报这是绝对没错的,但单向的选择绝不代表市场的需求。一部或数部电影的成功不能表明同类影片全部成功,同样,《卧虎藏龙》的叫响也不意味着中国电影只有古装与打斗才能走向世界。中国电影的市场培育,不在于有多少花样翻新的造势手段,而在于对电影美学开掘的深浅;不在于中外片商对电影类型的市场预期,而在于艺术家能拿出怎样的精品力作去吸引广大受众。与其一厢情愿地为市场生产类型片,还不如用生产培育市场的需求,关键还要看艺术家们有没有艺术创新和开拓市场的勇气和能力。

  随着古装、武打、阴谋、爱情模式陌生化的消失,随着观众对外强中干之“大片”宣传造势的强烈反感,叫座不叫好的结局终归会以不叫座来清算。更何况古老民族和平发展的文化形象也不应该长期被古装与暴力来塑造,自甘以媚态作被看的“他者”,绝不是一个寻求民族复兴的文化征兆。古装大片在虚假的市场兴旺的喧嚣中,潜藏着深深的文化危机。不知道中国电影人何时才能走出误区,从自我陶醉的状态中清醒过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