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奖为何无人喝彩无人争鸣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7/11/08 14:17   潇湘晨报

  年底、年初总是许多文学奖项开花结果的时节,可是在去年底评出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却在旺季遭遇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冷落。作为我国最高文学奖项之一,围绕它的争议声却如此稀薄、漠然,不能不说是当前文学界一大怪现状。诺贝尔文学奖,它也备受公正性、意识形态色彩等方面的争议与指责,但仍然是大家无法漠视的权威性国际文学奖。

  2005年初,我们面对纷繁的奖项,发出了何谓影响力的疑问。有人这样说过:“希望中国也能有一个文学奖,能在这个拥有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国度里,引起那样大的猜测和争议,那将是中国文学的福分。”

  鲁迅文学奖无人喝彩?

  2004年12月底,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发布了第三届鲁迅奖获奖名单。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文学翻译等七个奖项经过评奖委员会的初评和终评两级评选,共颁发给了24篇在2001—2003年度(翻译奖的评奖年度为1999—2003年度)内发表和出版的作品。

  年底年初总是许多文学奖项开花结果的时节,但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却在旺季遭遇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冷落。大部分媒体有关版面都给予通稿式的消息报道,内容差异不大,态度不痛不痒,有的报纸甚至没有给予这个国家级最高奖项之一应有的关注。

  大众的反应更是冷淡。有读者表示,这些获奖作品虽说都是曾发表在往年文学刊物上的,但对普通读者却是全然陌生。一位作家对此回应说,纯文学边缘化在这个社会是一种正常现象,鲁迅文学奖也本来就是文学圈自己的事情。

  那么我们再看文学圈内的反应。当记者就刚公布获奖名单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采访文学界人士时,部分有关人士以不知情或没时间接受采访为由回避谈论此话题,另一部分人的谈论则显得相当谨慎小心,只有小部分人直接表示对这个奖项毫无兴趣和信任感,无话可说。

  相比之下,2004年4月,国内首个彰显“公正、独立、创造”的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则缔造了中国纯文学大奖年度奖金最高的盛事;而下半年,诺贝尔文学奖年度荣耀落在了奥地利一位意识大胆、饱受争议的女作家身上,她的作品和思想挑起了全球知识分子思考的神经;到了年底,赵树理文学奖在中断20年后重新设立,由此引发评论家对于文学奖项如何增强影响、树立品牌的讨论,还有《当代》杂志社首设零奖金文学奖强调“口碑含金量”,舍弃“商业含金量”。

  仅看鲁迅文学奖本身,2000年举办第二届时,也有不少评论家发表对获奖作品、评奖机制等不同声音的争议。而今天的鲁迅文学奖虽然仍是我国最高文学奖项之一,却连围绕它的争议声都如此稀薄、漠然,不能不说是当前文学界一大怪现状。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