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鲁迅文学奖衣着光鲜,面孔模糊?http://cul.book.sina.com.cn 2007/11/08 14:17 潇湘晨报
衣着光鲜,面孔模糊? 提到北京作协举办的老舍文学奖,大家就想起京味文学;提到美国普利策文学奖,大家就想到新闻出版人普利策先生定下的热心公益和爱国主义主题;而诺贝尔文学奖则象征着科学家诺贝尔对真理的追求,其评奖也以诺贝尔遗嘱中“文学的理想主义品质”为标准。然而鲁迅文学奖究竟为什么而设?它的品质象征是什么? 据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评奖办公室负责人介绍,鲁迅文学奖的评奖工作,是严格遵照《鲁迅文学奖评奖试行条例》(修订稿)中的三点评选标准:一、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原则,重点关注体现时代精神和历史发展趋势、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兼顾题材、主题、风格的多样化;二、重视作品的艺术品位,鼓励那些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三、重视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然而实际上,这样三百余字的评奖标准措辞老套拉杂,却仍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似乎适用于目前国内所有奖项,并未体现该奖项的独特性。从记者对几位获奖者和评委的采访来看,他们对鲁迅文学奖的评奖标准也概念模糊,不甚明了,大致认为该奖是在作品社会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之间“平衡”取舍的一个“综合性”大奖。 文学批评家洪治纲说:“艺术标准设立不明确,就缺乏操作性。不具可操作性,怎么评奖呢?” 对于鲁迅文学奖的获奖者来说,最感念的恐怕也是“鲁迅这个伟大的名字”,比如获得本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诗人郁葱,他说因为“能够获得以鲁迅的名字命名的中国文学界最具权威性的奖项,是一个作家、诗人毕生的追求和期待”。郁葱对“鲁迅”这个名字的独特感情在中国是极具代表性的。 但就是因为这个被冠在文学奖前面的伟大名字,自言现在“早不关心这个奖”的文学批评家、出版人贺雄飞就曾以14岁少年的口气写过《致鲁迅爷爷的一封公开信》,“状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根本就不是“鲁家人”说话,没有那种批判的精神,都是些“帮忙与帮闲”。 在“感念”和“状告”的两种矛盾图景里,我们不禁要问:鲁迅文学奖跟“鲁迅”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记者经过对多位有关人士采访发现,造成鲁迅文学奖与“鲁迅”无关的现象也有其历史、现实的原因。鲁迅文学奖是中国作协主办的两项全国最高文学奖项之一,与茅盾文学奖并列,它的前身实际上就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颇有影响的“全国中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评选范围在长篇小说领域,鲁迅文学奖就将长篇以外的奖项类别包括中短篇小说、散文、理论、翻译等总合成一个奖项进行评选。虽然说起来,茅盾正是一位一生创作了12部优秀中长篇小说的杰出高产作家,而鲁迅则是以大量中短篇阐发思想的伟大作家,但从评奖艺术标准的含糊措辞来看,难怪不少人误会两个文学奖的类别设定基本上属于计划型统筹规划的结果。 获本届鲁迅文学奖优秀理论评论奖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博导吴义勤教授则表达了另一种猜测。他认为,文学奖名称中的“鲁迅”应该是更偏重于一个文化符号的意味,是文学理想的一个象征,跟鲁迅其人无实际关系,而且文学奖本身就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能陷入某一种模式当中,这样才更接近文学繁荣的理想。 其实众所周知的是,如果至今“衣着鲜亮,面孔模糊”的鲁迅文学奖能够明晰奖项主题和艺术标准,也就能提升其品牌和品质,不亦乐乎?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