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十问”吴鸿:聚光灯下的网络艺术媒体鉴证者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8/04/26 13:23   新浪读书
小浪亲密接触著名批评家吴鸿
小浪亲密接触著名批评家吴鸿  本次访谈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2008年4月25日,新浪读书独家连线了著名艺术批评家吴鸿先生。随着当代艺术在国内外拍卖市场的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昔日被视为“阳春白雪”的当代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们。而吴鸿先生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兴盛和繁荣的亲历者、推动者,他身上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他的每一步、他的每次变革,也折射着当代艺术深层的演变。

    此次访谈是我们本年度艺术家、批评家系列访谈的第一站。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期待我们的系列访谈为广大网民接近艺术、了解艺术家提供一个窗口。

    吴鸿简介:

    吴鸿,出生于1968年,先后接受汉语言文学和雕塑专业的教育,参与建立“美术同盟”并担任主编,后任雅昌艺术网总编;今年从雅昌艺术网离职后创建“艺术国际”。吴鸿是一位有着敏锐思维和独特视角的艺术批评家,一贯坚持独立的学术化批评标准,不趋权势和权威。在他作为一位独立策展人的身份所策划的一系列展览中,积极关注艺术发展的新动向,并不遗余力地推介年轻而有思想的艺术家。

    吴鸿的“前世今生”

  新浪读书:作为曾经的“美术同盟”主编和雅昌艺术网总编,您的名字和网络艺术媒体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从您的教育经历了解到,您的专业并不是IT,之前您一直在艺术类媒体工作, 那么是什么契机使您对网络媒体感兴趣并在2000年加入“美术同盟”?

  吴鸿:2000年我去做“美术同盟”其实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之前我也有过做报纸和杂志编辑的经历,在“美术同盟”工作时,一开始也会简单地把纸媒的编辑经验简单移植到网络内容的编辑上,但是,在工作当中逐渐发现了网络媒体作为信息传播载体自身的规律。在工作中作定位,一是网络媒体,二是专业网络媒体。那么,第一点体现出来的是“网络”特性,第二点体现出来的是“专业”的特性。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握网络媒体的编辑规律和专业媒体的专业规律,并把这两个规律结合起来。能不能把这两个规律结合好,就决定了你有没有给自己的工作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位。

  新浪读书:04年之前,因为纸媒在为当代艺术提供平台方面的弱势,网络成为一种更便捷、更有效的平台。在当时的这种大环境下,您是怎样结合“美术同盟”的资源及优势进行整合,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

  吴鸿:首先我们要“美术同盟”的定位,最初我加入“美术同盟”时,感觉其框架比较复杂,包括了其它的艺术类型,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决定应逐渐把内容清晰定位为“当代艺术”这个方向,是基于两点考虑:第一点,当时大部分艺术界的网民都是年轻艺术家,同时还包括一些在校的学生,这个人群实际上是对当代艺术比较感兴趣。第二点,是因为经过网络经济的波动,网站经过裁员后,“美术同盟”的编辑人员非常少,没有能力去做其他更多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长,集中精力,用有限的资源聚焦于一个点,让它发挥出更大的影响。所以,正是基于上述的种种考虑,把内容定位为当代艺术部分。

吴鸿推动了网络媒体为当代艺术提供宣传平台的进程
吴鸿推动了网络媒体为当代艺术提供宣传平台的进程

  在04年之前,网络媒体传播给当代艺术的信息提供了一个空间,因为当时以纸媒来传播当代艺术方面的讯息有很多限制,那么,网络传播则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这实际上是一个客观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网络媒体传播资讯的快捷性和互动性,这是纸质媒体不可比拟的。网络媒体有时间上的快捷性和参与过程中的互动性,并且,这种互动性是基于草根性和平民性。基于此,我们也运用这种方式、特点,至少是在我做“美术同盟”的期间内,“美术同盟”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络媒体参与了很多同时期当代艺术问题的讨论。举一个关于蔡国强的作品《威尼斯的收租院》讨论的例子,我觉得,“美术同盟”在那个讨论中,不仅仅只是起到一个报道或者反映的作用,同时,它的立场和态度本身也实际上影响到这个事情最终的发展方向。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作为一个专业媒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推出一些年轻艺术家。第一,是因为把内容定位在当代艺术方面,当代艺术应该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非常平民化的精神取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够让优秀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有更多宣传或者是展示的机会。可以很公正的说,我现在有很多私人关系非常好的艺术家朋友,他们中有很多人现在已经非常有成就了,而当初,在他们的发长期间,“美术同盟”对他们的推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我对自己在”美术同盟”工作期间的经历是非常欣慰的。

  新浪读书:从离开“美术同盟”到雅昌艺术网,再从雅昌艺术网离职到创建“艺术国际”。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做出了这两次改变?

  吴鸿: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当初我为什么离开“美术同盟”去雅昌?

  我在“美术同盟”工作6年时间,长期以来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企业有它自己的经营方式,从它作为一个典型的大型门户网站的角度来看,早期门户网站发展的模式实际上是大同小异的,无非通过点击流量取得商业广告的收入。而从典型的网络经济的角度来看,在典型的网络经济环境下,它也只能按照普通大众传媒的方式来进行内容的取舍,实际上“美术同盟”当时就是在这种夹缝里面生存的。虽然“美术同盟”当时在美术界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按照大众媒体标准来衡量,无论是受众面还是流量,对一个大型的门户网站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当时“美术同盟”依托的平台还是作为一个典型的网络门户的,只能按照网络经济的标准来衡量下面所有的内容板块的“业绩”。

  而我在“美术同盟”工作期间,实际上每年都在做离开的准备,能坚持6年时间对我个人来说是个奇迹。也非常清楚,这个平台所依附的载体是典型的互联网商业公司,商业公司是要有商业回报的,我们能够给这个载体所提供的回报是远远达不到它的预期的。虽然在专业界的反映非常好,但是从网站的角度,不可能给这个频道提供太多的人力资源及活动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能延续下来已经是个奇迹了

  那么为何要离开雅昌艺术网?原因就是我在考虑,怎样能把学术影响通过一个平台来进行转化,我们通过正当的经营转换,用取得的经济回报,能够再支持我们更好的做好内容,支持我们更好的去做学术?雅昌高层当时和我交流的时候,第一,是对我在主持“美术同盟”工作期间的成绩比较认可,当时他们的意愿也是想通过我加盟雅昌以后能够在学术性、内容性方面有一个带动;第二,雅昌高层当时在口头上也是承诺能够给我刚才所述的愿望提供一个平台。

  通过在与雅昌一年多的合作,我觉得与雅昌还是在艺术理解价值观的关怀上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分为几个方面:第一,艺术到底带给人们的精神是什么?第二,对于艺术的理解及方式。我想第二点是根本性的问题。网络媒体作为一个平台,我们应该通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宣传,与前面说的价值观是有关系的;另外,即使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媒体应该起到一个平台的作用,而不应该过分的把它作为经营的工具,虽然它自身有盈利的功能,但是我们不能任意放大它的功能。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