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方言演绎汉腔花鼓戏逗乐北京观众 | ||
---|---|---|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1/27 16:58 长江商报 | ||
电子屏“翻译”湖北话京鄂文评家纵论湖北文学湖北文化周今晚闭幕 记者:吴丹 昨晚,北京天桥剧院上座率并不是特别高,但是掌声却出奇的响亮,叫好声也一阵高过一阵。来自我省荆门的花鼓戏《十二月等郎》作为本次文化周的压轴大戏获得了前所未有 荆门耗时6年打造大戏 《十二月等郎》是湖北荆门市投资800多万元重点打造的一台大戏,从最初筹备到最后登台历时6年多,所以演员均来自荆门,反映了当地农村男人外出打工,女人留守家园的真实生活。 整个剧目全部采用湖北地方方言,但现场的观看气氛却出奇的好,原因除了有字幕提示之外,完全湖北风味的方言土语让诸多北京观众颇感兴趣,许多观众还时不时学上两句,然后哈哈大笑。 此剧反映的是农村农民问题,非常现实也非常真实,虽然采用了些许喜剧的表达方式,但多处感人情节还是让观众默默流泪。同时,大段的人物清唱,特殊时刻的现场管弦乐队伴奏,再加上天桥剧院的环绕立体式音效,把整个场面烘托得气势恢宏,大气磅礴。 观众没有一个提前离开 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掌声、叫好声四起,所有观众没有一个提前离开,一直等到所有演员出来谢幕。走出剧场,一群观众纷纷涌到演员介绍牌前,一个个对号入座;来自中央和地方的多家媒体纷纷把话筒对准走出来的观众,而不管是老年观众还是年轻人,不管是北京本地人还是湖北人,开口说的第一句都是“真的很感动”!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叫秦真鹏的学生说:“实在没有想到,真的很感动,剧情很真实,而且不管是剧本设计、舞台布景、还是配乐都很大气,确实是一部好剧,这样的剧目应该多演。” “我为同行感到骄傲” 曾执导过影片《丛林无边》的导演郑克洪作为嘉宾被邀请来观看,当记者欲要采访他时,他甚至来不及跟记者多说一句话,因为要找自己的老朋友表示道贺,只是告诉记者:“我为我的同行感到骄傲。” 除了剧目好看,《十二月等郎》的歌曲也凭借优美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词很受欢迎,观看时记者发现,坐在自己正前方的我省省委宣传部孙永平副部长不时跟着演员一起哼唱,而走出剧场后发现,不少观众也都已经可以在轻声哼起《十二月等郎》的调子。 随着《十二月等郎》的大获成功,为期一周的北京·湖北文化周也将于今晚胜利闭幕。 “湖北文学创作一直在向前走 ” 本报北京专电(特派记者 吴丹) 昨天上午,来自北京、湖北等地的众多知名文学评论家、各大报刊主编齐聚中国现代文学馆,就“现实主义精神与新时期湖北文学”的课题进行了探讨。 著名评论家何镇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归纳了新时期湖北文坛的四大特点:第一,在坚守现实主义的过程中开拓创新;第二,文学创作与理论评论协调发展;第三,城乡文学共同发展;第四,老中轻三代共同和谐发展。 最后,何镇邦表示,湖北的文学创作虽然不能说是全国第一,但是一直在向前走。 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和何西来在肯定湖北文学的基础上,也对本次湖北文化周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贺绍俊说湖北的文学界一直很有实力,也有很多的成绩,但湖北人并不热衷于宣传自己,此次借湖北文化周之际做出大规模的展示,在当今这个时代是很有必要的。 而何西来也说湖北人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次大手笔的“极目楚天舒”湖北文化周活动,展示的均是第一流的文化产品,其气象、气势、思想都给首都和文学艺术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讨论会上,不少评论家和报刊主编希望湖北把“北京·湖北文化周”作为一个开端,经常举办专业的文学研讨活动,长期不懈地把湖北文学事业做的更好。 省作协主席王先霈作了最后的总结发言,他表示希望在座的专家学者今后能够多多关注湖北新一代的青年作家,给他们更多的成长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