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文明中国行5年庆典 > 正文

王东: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2/16 17:55   新浪文化

  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

  北京大学教授\王 东


图:王东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固有内涵,是现代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更是我们既战胜“非典”、又赢得发展的强大精神武器。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固有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核心,是中华文明的民族魂,是文明传承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凝聚力以一种观念的形态(感情、愿望、理想、价值观),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从本质上说,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把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确保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力量。从精神形态层面上说,中华民族精神是核心,中华民族凝聚力则是这个核心的表现形态。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语出《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孙中山说:“立国基础,众志成城。”;李大钊《告全国父老书》说:“举国一致,众志成城”;毛泽东在《西江月·井冈山》一词中写道:“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词中形容我根据地军民团结一致,构成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唱道:“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众志成城指众人统一的意志,形成坚固的城墙(城:城墙),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中华民精神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根基深厚的5大哲学基石:“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爱国主义的人生观;“义利统一”、“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天下为公的伦理观;“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这五大哲学基石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具有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多元一体”、众志成城的民族统一凝聚力是古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著名社会学费孝通先生都认为,我国文明起源过程中有多个中心,多个源头。苏秉琦把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划分为六大文化区系:第一是东北区系;第二是西北区系;第三是中原区系;第四是山东区系;第五是中南区系;第六是东南区系。我在《中华文明论》中又补充了3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系:四川;新疆和西南。

  这9大文化区系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他们共同生存、共同发展,使中华文明在世界其他五大原创文明都发生了中断或断裂,而沦为“失落的文明”、“湮灭的文明”时,依然能够在起源五千年、发展五千年的万年文明长河中,薪火相传,以独树一帜的民族精神,开创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多元一体、连续进化万年的综合创新模式。

  炎黄时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代。据先秦文献记载,在距今五千年左右,黄帝、炎帝联合起来与九黎大战于涿鹿,打败九黎,而后对其部落民众采取“以和为贵”的柔武方略。随后,炎、黄又大战于阪泉,黄帝打败炎帝,成为黄河中下游部族联盟的首领.《帝王世纪》曾有“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之说。所谓“天下大服”是指建立了较大范围的联盟关系,而不是军事征服的确立,这就促进了各部族之间的大融合、大团结。

  四千多年前,洪水泛滥,给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危机。“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就集中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主题。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当时“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为了战胜水患,大禹一靠艰苦奋斗、团结众人;二靠因势利导、科学治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因此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象征。

  修筑长城更是一项艰巨的伟大工程,经过了近两千年的漫长过程:春秋战国长城——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实际总长约5万公里,体积包容了1.5亿立方米的泥土,5000万立方米的砖和石块,动用的军队、民夫不计其数。万里长城不仅是人类建造史上的奇迹,而且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典型象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多元”是指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复合民族共同体,“一体”是指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多元”之所以能够纳为“一体”,而且数千年而不衰,归根结底,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威力,这种强大的凝聚力是实现和维护全民族统一的永恒支柱。

  万众一心、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向心力是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精髓。

  由于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严重滞后,帝国主义列强先后6次侵入,中华民族先后经历了6次民族生存危机:1840至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56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4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和1931至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

  封建专制、官僚腐败造成的民心涣散、一盘散沙,是一个重要症结。为了解决民族危机,近代仁人志士更高地举起了爱国主义这面旗帜,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克服一盘散沙的涣散局面:

  先有力倡禁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以自己的生命鲜血,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壮烈悲歌:“苟利 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后有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提出:“天下一家” 、“共享太平”的口号。

  再有主张维新变法的康有为,认为理想的“大同社会”是“至平 、至公、至仁、治之至”。

  更有孙中山喊出了“ 振兴中华”的口号,希望实现 “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他们虽然积极探索拯救中华民族的道路,但因缺少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强化力量与先进指导思想,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了失败。

  直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我们是国际主义者,我们又是爱国主义者,我们的口号是为保卫祖国反对侵略者而战”,我们的党员要“为保卫祖国流最后一滴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生命力。

  20世纪70、80年代之交,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民族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 在这关键时刻,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的主题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报告标题醒目,观点鲜明,从民族命运、民族精神的高度,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把民族精神的创新作为推动改革开放体制创新、观念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乃至全面创新的动力源泉,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越是艰难困苦,越是危难当头,越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任何困难都动摇不了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都阻挡不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回顾是为了汲取,现在中国面临的这场“非典型”磨难不仅锤炼了我们民族的意志,升华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更凝聚了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总结我们前一段的成功经验,主要是一靠现代科学技术,二靠中华民族精神,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开始有效地、初步地遏制住了“非典”蔓延趋势。

  展望我们下一段的新任务,是变危机为机遇,一手抗非典,一手抓发展,争取抗击“非典”、持续发展的双胜利。

  让我们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与现代科学技术,筑起一道新的长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