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文明中国行5年庆典 > 正文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2/16 18:01   新浪文化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无形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

  文\王文章


图:广陵琴派第十一代传人梅曰强先生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据悉,今年8月前后,将公布第二批代表作名单,中国申报的古琴艺术将名列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这一国际荣誉,旨在引起政府、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地方社区对无形文化遗产的关注,以推动对其科学认定、研究和保护的工作。这一国际荣誉的创立,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已引起高度重视。这对于创造适宜的社会、经济环境来保护和承续优秀的人类文化传统,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演进,都有重要的意义。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本身存在形态的限制,其社会存在的基础有日渐狭窄的趋向,其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有的已濒临消亡。但是,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文化传统作为有机整体,是由各种不同存在形态的文化相互关联而构成的,其中,无形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内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与人类历史遗迹、遗址和其它人文景观一样,都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作为现存文化的记忆,无形文化遗产与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对一个民族和整个世界而言,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包含了更多随时代迁延与变革而往往被人们忽略或忘却了的文化记忆,我们只有在保护和重新唤起这些“记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懂得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与意义。否则,我们的损失不仅仅是失去了一种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寄寓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中的宝贵的人类智慧和精神血脉。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加倍重视无形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与保护,以及对其中优秀因素和项目的承续。昆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珍品,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高峰,它对中国戏曲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等方面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甚至像

京剧、川剧等积淀深厚的剧种,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昆曲的滋养。中国的古琴艺术同昆曲一样,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象征,它凝聚了中国文化历史创造中最为精萃的艺术遗产。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它主要表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形式,也表现为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和琴、萧等室内乐合奏形式。古琴文献记载可追溯到3000年前。琴、棋、书、画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兼具的重要素质及能力。不仅古琴艺术追求神韵的音乐风格对中国传统音乐影响极大,从精神上,“琴道”者,体现的是以“和”为宗旨的人生修养,它是建立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之上,并深刻反映了文人的文化观念、哲学观念的传统艺术。历史上,古琴艺术是以中国社会尤其是汉民族中最为特殊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为流播群落形态的。因为社会的剧烈变革,古琴艺术逐步丧失了须具备文史与艺术多种修养的琴人依托,它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也加速了它的式微。但是,古琴艺术的天籁神韵,使当代的许多琴人、琴社,甚至少年儿童正执著地去认识它、承续它。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国家,创造了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们有的是具有突出价值的人类创造的天才代表作,有的是在历史、艺术、宗教、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学或手工艺方面具有突出价值并曾广为流传的

传统文化的代表形式,这些遗产不少是世界文化的精萃。昆曲和古琴艺术只是其中的代表。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代表作”申报原则,每个国家每两年只允许有一个项目入选。因此,中国众多具有独特价值的无形文化遗产中能列入世界“代表作”名单的,只会是极少一部分,像昆曲、古琴艺术这样迫切需要抢救和保护的“代表作”还有一大批。中国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但首先还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我们不仅要保护好有形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等级标准的认证体系,科学、全面、系统地抢救和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现存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中国艺术研究院在文化部的领导下,承担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工作,继成功申报昆曲艺术为“代表作”之后,又组织评审申报了古琴艺术为第二批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申报工作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机构的充分肯定。抢救、保护和研究中国的文化艺术遗产,一直是艺术研究院的工作重点之一,例如《二泉映月》等一大批优秀艺术遗产就是由于艺术研究院专家的抢救,才得以流传于世。艺术研究院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保护和研究传统与民间表演艺术的世界性主要机构之一。艺术研究院音乐音响资料收藏,也以其丰富性和民族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目前,艺术研究院已经启动了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认证、抢救、保护、研究工程,正在参照国际性标准,建立我国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鉴定和评价体系,准备用5年左右的时间,组织本院与院外有关专家学者参与,与全国有关部门、单位协作,分阶段在全国开展无形文化遗产资源的全面普查,并编纂出版《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建立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资料馆、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资源数据库,并研究利用高科技手段对艺术遗产进行永久性保护。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中国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组织评审委员会主任)

  摄影\徐安

  抚琴者梅曰强先生是广陵琴派第十一代传人,号南移,隐于市井,成于清淡,是一位旷达的长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