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文明中国行5年庆典 > 正文

张岂之:中国古代文化的思考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2/16 18:15   新浪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思考

  文/张岂之


图:张岂之

  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里有一个基本的精神,就是研究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天道是自然本身的法则,人道指人自身和社会的道理。人们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很多都可以归结为天道和人道的分裂。研究中国文化,有几个问题很重要。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

  早在距今七千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原始农业,而中国的古代文化就是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世界文明史来看,所有的原始农业都和大江大河分不开。中国古文明产生于两条母亲河——黄河和长江。在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国的古代文明就在这两个流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比较零散。丰富系统的原创

性文化,要到春秋战国时才出现。

  中国在历史上主要有两种原创性文化: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做人就要像做人的一个样子”;道家文化是一种自然的文化的观念,核心是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比较这两种文化,儒家文化厚重扎实,注重实事求是;道家文化飘逸轻俊,提高了人的审美价值。这两种文化世代相传,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情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天道自然,人道无为”

  《老子》一书中指出,天道有一个特点:“不言”。天道广大无边,囊括一切,但它“不言”,不需争斗,不管亲疏,大公无私。对于人道,老子提出了“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勉强去做。老子强调,要用天道和人道的统一关系来梳理自己的精神,在追求真理的时候,要一心扑在真理上,不计名利;人还应该做到心胸阔大,能够容纳百物,做到为而不露,勇而不显。老子追求的境界,就是天道和人道的统一。

  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的庄子。庄子发现天道和人道有许多矛盾的地方。比如天道自然而然,但人道却不是这样。庄子讲了一个寓言:南海之帝名倏,北海之帝名忽,中央之帝名混沌。倏与忽在混沌之地受到混沌的友善对待。倏与忽见混沌身上没有七窍,看不到美景,听不到音乐,吃不到美味,闻不到花香,就想办法给混沌开窍。七日开了七窍,但混沌却死了。这个寓言说明一个很深刻的哲理:不要以人道的模式去改造自然,要保留自然的特色,允许“混沌”的存在。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一只大鹏之所以能展翅冲上九万里,有其必须依赖的条件(庄子称为“有待”),就是风和翅膀。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一种东西,不需要任何条件(庄子称为“无待”)就可以进入自由的世界呢?庄子说有,但必须做到三条:“无己”,即不能陷于自我;“无功”,即视一切为平淡自然;“无名”,即不要老想着名垂史册。做到这三无,人就可以进入自由之乡了。

  老庄思想对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心灵都起到了重大的协调作用,而且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宇宙与社会、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

  三、高度重视人性

  儒家代表人物战国中期的孟子说,人一生下来,先天就具有四种心理状态,也就是“人性”:其一,恻隐之心(爱心);其二,知耻之心(羞恶之心);其三,知礼之心(辞让之心);其四,是非之心。

  孟子对人性的看法,对后人很有启发。首先孟子认为人必须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理。忧患对人有好处,因此不要害怕忧患,它可以使人成长、成熟,取得经验;而安乐使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停止进步。其次,孟子认为人必须说真话,他的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有一个人,每天早上总是说王公大人请他赴宴,久之他的妻妾就有点怀疑,你的宴会何以如此之多?齐人之妻跟踪而去,才发现原来丈夫是到坟场上去吃上坟的东西。妻回到家里告诉了妾,说此人不值得我们托付终身,两人遂抱头痛哭。故事很生动,道理极深刻。

  四、天道变化和人道自强不息

  战国时期,有一本书叫《易传》,是儒者《周易》的研究论文集。《易传》中有两个重要的观念,阴和阳。《易传》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有阴阳两面,阳代表刚强,讲究原则性;阴代表柔弱,迂回曲折,讲究灵活性。在一个人的身上,必须具备阴阳两种品质。中国后来的知识分子读《易传》,主要是研究怎样在一个人身上把刚柔结合起来。

  《易传》用形象的方法来说明《周易》的道理。比如乾卦,其要义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人应该向自然学习,自然运行不息,人也不能懈怠,更不能害怕失败,要不断奋进;比如坤卦,其要义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说一个人的道德、知识和能力,应该像大地一样,能够容纳万物。

  五、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对峙和融合

  研究中国文化,不能不研究佛教,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影响很大。佛教里有一些东西是中国本土文化所缺乏的,比如说“佛心论”,佛教认为,人生是一片苦海,充满着痛苦,这些痛苦凝聚在四个方面:“生老病死”,这四大痛苦是佛教的理论基础。如何摆脱这些痛苦呢?佛教认为每个人都要有一颗觉悟之心,就是“佛性”,只要人们觉悟,是可以成佛的。

  到了宋代,朱熹把儒、道、佛的观点融合为一个总体,深刻论证了“理”的范畴。朱熹认为,理就是事物存在的根据。天永远不会塌陷,人应该孝敬父母,学生要尊敬师长,这都是最根本的东西,人们应当在这些方面下功夫,不要过多地追求个人私欲。这实际是天道与人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朱熹把佛心改为事物存在的理,理便成为世界上的一切。

  中国文化追求天道与人道的统一,这个理想是伟大的,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和天道自然的统一,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使人类文明持续发展,除去借鉴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外,还必须研究全人类优秀文化,更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的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