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文明中国行5年庆典 > 正文

温儒敏:科技发展与以人为本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2/16 19:06   新浪文化

  科技发展与以人为本

  撰文/温儒敏


图:温儒敏

  温儒敏,籍贯广东紫金,文学博士,文学史家,文艺理论家。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现在强调科学的发展观,是有了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是付出了许多代价之后的自觉。我理解这除了求真务实、协调好经济起飞中的各种矛盾,还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方略。

  现在经济上去了,物质生活改善了,但人们仍然有许多抱怨,多集中在人文精神失落、价值标准混乱、道德滑坡等方面,其实也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因为“以人为本”这个观念被我们淡漠太久了。看来是要补课,上上下下都来培育“以人为本”的意识。在这一点上,如果回顾一下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关于科学与人生的许多争论,会发现前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不少智慧的资源。比如鲁迅,他是文学家,同时又是非常深刻的思想家,他对现代中国文化转型就有许多独特的看法,对“科学的发展观”也有超前的提示,不妨温习一下,从中也许能得到新的启示。

  早在上个世纪初,鲁迅接触到西方的文化,了解了西方科技的发展,也在想中国的问题。当时中国非常落后,经济上贫弱不堪,文化上精神上也几乎垮了。不少先驱者提出向西方学习,期盼能“科技救国”。也有人看出西方文明有很多弊病,认为只有东方文明最好,幻想最终还是要靠东方文明来“挽救”世界。鲁迅在诸多争论中显得比较独立。他不反对学习西方,科技兴国,但更看重“立人”,即在科技发展的同时更注重民族精神的重建。鲁迅看得很远,他意识到世界科技的发展是大趋势,必然极大地改变世界,包括改变中国。这个改变可能是正负两方面的。一方面,科技进步当然可以给世界带来好处,鲁迅说那是照耀世界的神圣之光,科技带来的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翼。但是鲁迅又说,不能过高地评价科学对国民精神改造的价值,不是科技发达了,

生活质量提高了,人的素质就高了。他甚至怀疑科学、物质文明无节制的极大发展,可能会构成对人生的一种“威胁”,他提醒如果片面地追求科学和物质文化,可能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潜在的危害。

  鲁迅这些深刻而前卫的思想体现在他的《科学史教篇》和《文化偏至论》等早期论文中。这些论文写于1907年,过去快100年了,读来还那么新鲜,仿佛就是针对当今而言。鲁迅在这些文章中明确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就是科学的提倡必须顾及“致人性之全”。他反对在崇奉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精神的解放与重建。鲁迅提醒“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趋于无有矣。”因为他看到19世纪后半叶,西方社会已经显出对科学与物质文明崇奉逾度的弊果,“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弃不之一省。”“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

  鲁迅说科学是要发展的,但要注意“致人性之全”,也就是以人为本。这是非常重要的提醒。鲁迅反对在崇奉科学物质文明的同时放松对人的尊重。他说到了物欲膨胀的后果问题,认为物质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会引起人的欲望的加速度的发展,如果不加注意,就容易出现一种通病,人文精神、人性的关怀可能会受到破坏。鲁迅指出物欲膨胀所带来的人文衰落,认为这是一种“通弊”,是普遍的,是时代病,或文明病。而且鲁迅意识到这种通病出来以后是难以控制的。比如环境生态问题、诚信问题、道德底线的突破问题,还有安全感问题,现在都出来了,严重了。鲁迅不幸而言中。

  当然鲁迅并不是抵御物质文明的清教主义,他承认西方的科学和物质文明毕竟有代表社会进步的一面,或者说这是一种趋势。这一点,鲁迅和当时那些只盯着西方出现的弊端,盲目以为只有东方文明可以救世的国粹派和改良派是不同的。鲁迅认为中国的出路还是要冲破传统,另辟蹊径,向西方学习科学和物质文明,不过也应该注意吸取西方的教训,不能以为“科学万能”,还应警惕从西方传来的“新疫”。在五四之后的“科学与玄学”的论争中,鲁迅对玄学派盲目以为“东方精神文明”胜于“西方物质文明”的论调固然不屑,但也显然不赞同“科学的人生观”的提法。鲁迅的思想是超前的,“不合时宜”的,他的这些提醒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没有产生实际的影响。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最有价值的是,提醒在引进发展科学和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忘记“根底”在人,在人的解放和民族精神的重建。这对当今是非常有启发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物欲来蔽、人文亏蚀、道德滑坡的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这些问题的产生缺少警觉,缺少“致人性之全”的发展观。看来,如何张扬性灵,克服过分崇奉物质的弊害,如何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避免西方曾有过的所谓文明病,如何使“两个文明一起抓”真正有切实的效果,而不只是一句口号,这的确是有待解决的大问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物欲来蔽、人文亏蚀、道德滑坡的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这些问题的产生缺少警觉,缺少“致人性之全”的发展观。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