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文明中国行5年庆典 > 正文

梁从诫:中国的环境问题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2/16 22:03   新浪文化

  中国的环境问题

  撰文/梁从诫


图:梁从诫

  所谓环境问题,就是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所消耗掉的资源和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而导致的问题。

  人类是一个很特殊的物种。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不仅拥有了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等等,还把地球的人口弄到了60多亿!中国发展到今天,应该说是历史上环境问题最为严重的时期。如果搞不好,将来的环境问题会比今天更严重。中国的环境问题的根源,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人口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多。在中国这片有限的土地上,如此多的人口是一切环境问题的根源。中国人口真正超过一亿,是在清朝初叶;到1900年的时候,是4.5亿;到1958年,也只有6亿。但是从1960年到今天这40多年来,中国的人口一下子从6亿窜到了13亿!人口学家说,中国这块土地最高的承载能力是16亿人口,如果超过16亿,将成为“不可逆转的灾难”。

  第二,人口分布不均匀。中国的国土说是960万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在这块国土上的分布非常不平均。在整个国土里,真正能够养活中国人的土地也就是五分之二多一点。剩下的一大片,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发的西部。为什么中国有那么一大片的地方,基本没人住呢?不是人不愿意住,而是它不养人!所以中国人大都集中在中东部,13亿人都在这个地方找吃找喝,有多少资源能供消费?而且,污染物和所有工业垃圾、污水、废气都排在这里,这个地方能够承受多久?

  第三,人均资源非常少。有一种资源,叫做“生存资源”:土地和水,以及相应的森林和草原。这些基本生存资源,是人类生活最不可缺少的因素。中国现在的耕地,人均只剩下了一亩多一点,而联合国所定的人均耕地最低标准是3亩。中国缺水,根据1999年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人均淡水占有量排在世界第98位。中国北方地区的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国的六分之一,而中国全国的人均淡水占有量只有全世界的四分之一。

  第四,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与基本国情不协调。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非常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20年,中国的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在发展。这当然是好事,我们每个人都是受益者。但是经济发展越快就意味着资源支出越大,污染排放越多。GDP的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意味着资源的消耗和污染排放的增加。经济究竟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规模和速度是我们的资源和环境所能允许的?这一点好像现在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但是,至少可以得出一个很明显的结论:并非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就越好、规模越大就越好。这不是说我们不想让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一点、规模更大一点,而是说我们的资源、环境只能允许一定规模的经济,不可能无限度地去发展。

  第五,飞速发展的科技所产生的负面作用。科技的发展虽然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但是科技发展的后果未必都造福人类。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改造自然、谋取物质生产成果的力量大大增强。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为人类谋福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伤害自己。科技要发展,但是它的后果究竟如何,不是科技本身所能决定的,需要人类更高的智慧、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比如说基因工程,技术上可以做到,但能不能推广?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是造福人类,还是给人类带来现在还难以想像的灾难?所以,单纯地迷信科技是不行的。并不是人类的一切问题都能靠科技解决。人类科技的发展以至于把老天爷捅了个“窟窿”——臭氧层空洞。在科技没有发展以前,你能想像出人类能把臭氧层捅个洞吗?这不是故意去做的,但是人类的活动最后造成了这个结果,后悔也来不及了,这个窟窿不是那么容易补起来的。可见科学技术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一切问题。如果我们现在手头所掌握的科学技术使用不当,那么很可能给我们带来的不是福利而是灾难。

  第六,物质享受的欲望太强。人人都想发财,人人都想“超值享受”,我们这国土承受得起吗?每个人都向往住

豪宅、坐豪车、豪饮豪宴,像报纸上说的“一顿年夜饭八万八”,如果人人都如此,我们这个国家支撑得起吗?我们国民现在物质享受的欲望太强,花钱的欲望太强,因此就造成对有限资源的无序争夺。如果人人都急于发财致富,不考虑后果,不择手段,我们这块土地还可以支撑多久?如果利益原则成为我们社会生活惟一的指导思想,我们这个社会还可以支撑多久?

  怎么办?没有现成的答案。如果我们想从总体上改善中国的环境状况,惟一可以做到的就是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消费行为、消费模式,改变我们的消费欲望。我们可以发展科学技术,可以发掘新的

能源,可以产生新的资源,可以更合理、更高效地利用资源,但这仍然是有限的,毕竟只有一个地球。如果我们拒绝改变自己,那么最后只能和环境碰撞,造成所谓“不可逆转的灾难”。

  当然,我不是说中国要回到那个每人每月二尺布、三两油、二两猪肉的时代。但是,是不是因为物质丰富了就可以无限制地消费了呢?我们能不能过一种相对节俭的生活,把不必要的消费减到最低限度呢?如果连这一点都办不到,我们讲什么环保?捡几节废电池,捡几个塑料袋,少用几双一次性筷子就算是环保了?我不是说这些不要做,我是说,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如果大家共同来改变追求消费型社会的心理,对环境的压力就有可能减少很多。

  像美国那种消费型的社会能不能成为中国的榜样?我觉得值得好好想一想。举一个例子,美国现在有1.2亿辆汽车,2.6亿人口,平均两个人一辆车。如果学美国,那就意味着中国要有6.5亿辆车。我们能过那样的生活吗?这不是说从道义上中国人无权过那样的日子,而是说从资源上我们不可能过那样的日子。中国人应该适度消费,才适合我们的国情。

  中国有句老话,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现在把我们的社会也导向一个消费型的社会,甚至于一个奢侈型的社会,那么一旦人的胃口吊起来以后,让他再去过一种比较节约的、简朴的生活就很难了。所以就要提前警醒自己,我们不能去走那种消费型社会的路,这个就是我要讲的所谓公民责任的最基本的一条。

  我们只能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如果能带动身边的人和亲戚朋友,使大家都有一点节约的意识,都有一点保护环境的意识,那么这个社会朝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的方向发展,就有了一点希望。

  梁从诫,1932年8月生于北平。1958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历史系研究院。1978~1988年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办《百科知识》月刊,曾任《知识分子》杂志主编。1988年辞去公职,应聘到民办中国文化书院任导师。1993年开始关注民间环境保护活动。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完全民办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2004年9月,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50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