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文明中国行5年庆典 > 正文

秦大河: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2/17 11:05   新浪文化

  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 撰文/秦大河


图:秦大河

  众所周知,全球气候正在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变化引起了很多环境问题,比如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冰川退缩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类。就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与环境变化而言,其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已经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注意。现在,气候与环境问题不仅政府关心,老百姓关心,科技界也很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气候变化不仅是个科学问题,更是经济、社会、政治乃至外交问题,是地球表层系统的一个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跨领域交叉的复杂问题。 从中国近两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来看,存在着4个明显的暖期:一是公元1~200年,二是公元570~780年,三是公元930~1320年,四是1920年至今。近百年来中国的气候变化和全球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又有其区域特点:1949年建国以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工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都对气候产生了很大影响;1950年以后,无论是年平均温度还是冬季温度,大部地区都有明显的变暖趋势;从1986/1987年的冬季开始,至今中国已经经历了19个暖冬(仅2004/2005年的冬季为正常);过去50年气温升高最显著的地区是华北、内蒙古东部以及东北地区;中国西部、华南降水呈增加趋势,华北、东北大部降水呈减少趋势;气候变暖还反映在全国霜冻日数的变化上,从1951年到1999年,霜冻日数平均减少了13天。

  再看看中国现代冰川、冻土和积雪的变化情况。冰川融水是我国西部地区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水资源的主要来源。打开中国西部地图,会发现如果山上有冰川,山下就有绿洲,否则就是荒漠。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西北的冰川面积显著减小,据预计到2050年还可能再减小27%。对新疆天山乌鲁木齐一号冰川进行的连续观测表明,从1962年以来冰川末端的位置逐年退缩,到1994年两个原本连在一起的冰川变成了两个独立的冰川。1995年以来,青藏公路沿线地面下5m深度处的地温变化呈升高趋势。我国三大积雪地区的积雪变化显示,新疆和青藏高原的积雪是增加的,而东北和内蒙古积雪变化不明显。

  对河流径流的估算表明,除松花江上游和黄河上游的径流有所增加外,其他主要流域的径流量都呈减少趋势。从全国来看,从1960年代到本世纪初,全国的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这主要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中国的湿地面积也大大减少。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在距今四五千年前曾达到60%,而20世纪末仅为17%。地表植被类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草原和荒漠分布范围向中国西部和高海拔地区扩展。草原面积不断地减少,退化速度不断加快。20世纪70年代中期退化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5%,80年代中期占30%以上,90年代中期达到50%以上,到21世纪初已增加到90%。另外,因为全球变暖,中国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最近50年上升的速度是每年1~2.5毫米。红树林、珊瑚礁等海洋生态系统也发生了退化。

  据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中国北方降水日数可能会增加,南方大雨日数可能会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会增加,海平面继续上升,冰川继续退缩。未来气候的这种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我们更关心的是负面影响,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负面影响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会带来重大影响。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很大,在干旱年份全球变暖可能会大大加剧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缺水。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有影响,比如长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会导致地质灾害频率增加,对三峡水库的用水发电、航运等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另外我们在世界屋脊修建的青藏铁路和公路都会因气候变化而影响其安全运营。 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环境问题,但是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因而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一直高度关注,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建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即IPCC;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放签署,我国签署并批准;1997年在日本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中国政府也签了字;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目前国际社会围绕如何减缓气候变化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外交谈判。气候变化这一科学问题演变成了国家之间的外交斗争。

  中国和全球一样,受到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巨大影响。关于气候和环境变化中的科学不确定性,目前仍然是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球环境科学中摆在第一位的难题。应该围绕国家目标加强科学研究,从而改进和提高人类对气候系统及其变化的认识,并为中国外交部门的环境外交谈判提供科学支持。对此,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应在有关部门的综合指导下,加强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增强我国应对未来气候环境变化的能力,促进新

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
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秦大河,中国气象局局长,冰川学家。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多次组织南、北极和亚洲腹地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 1983年首次到南极考察。1987年第二次到南极考察。1989年7月参加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行程5986公里,中经南极点和“不可接近地区”,1990年3月3日抵达这次考察终点——苏联和平站,成为中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并采集了800多个雪样,特别是采集到南极洲“不可接近地区”内一套完整的珍贵冰雪样品,填补了冰川学研究的空白,成为世界上惟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