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文明中国行5年庆典 > 正文

成中英:人文与科学的分解与结合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2/17 11:18   新浪文化

  人文与科学的分解与结合

  文/成中英


图:成中英

  人的存在既有人文与科学的两种需要,也有人文与科学的两种性能。全面认识人的存在内涵及其潜能是人文的事,也是科学的事。两者的目的都在关怀人与发展人,同时以人为主体,也以人为客体。

  西方文化的源头—希腊文明面临海洋的挑战,在埃及人测量农田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航海术与天文学,形成科学理性的精神。希腊人的理性精神也见之于对客观永恒真实的追求,发展了对人的批评的理解,也为后来的西方人提供了一个理论的模型。

  当代西方从15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期间,科学的精神由人文价值的追求唤醒。当时的哲学家强烈地表达对入世生活的肯定,表达对自然与生命的赞赏,由欣赏此一世界之美,进而追求此一世界之真。所以继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的发展经由宗教改革走向自然科学的研究,增长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由理论发展为实用的科技;更由理性的自由思考透视经济的发展与财富增长之道,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机制,导向了资本主义;又因人文的关怀与对正义的追求,发展了社会主义。在此一过程中,人文精神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除此之外,人文的关怀也导致民主思想的复苏,打破传统的专制政治,促进了现代民主国家的诞生。

  进入21世纪,显然科技的发展与功利的追求已成为现代国家、社会与个人的最为核心与最为前沿的战略价值。缘之而俱起的权力挂帅、霸权主义与环境污染问题却在人类并未完全自觉的情况下,使人类进一步陷入生存的困境与发展的危机中。这正是人文与科学或科学与人文的疏离与异化所引起的当代人类的危机,也可以视做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在经济起飞后面临的发展危机。

  这个发展危机的涵义是:科学精神可以流于科学独尊主义,把一切纳入科学与技术之中,又把科学与技术纳入到工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经济体系之中,从而对人文精神产生冷漠、拒斥,甚或压抑;另一方面,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原动力的丧失也能把人推向狭隘的价值相对主义与主观主义,甚至后现代的虚无主义;亦因为如此,人文精神也逐渐丧失其原始的活力,甚至走入宗教的神秘主义与个人崇拜的恶质现象。由此可见,无论科学与人文,如果只知一味自我膨胀而不知自我调节,也不知尊重对方,在其发展过程中同步提携对方,必将酿成对人生与社会的大害。

  中西哲学的不同显示中西两种文化不同的人文心态与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我们也要指出人文的价值和人文的精神在本质上并不与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相冲突,因为两者各自代表了两种生活的需要,尤其是两种集体或社会生活的需要。所以,如果一个文化传统有所偏向,并不表示其内在必然的缺陷,也不表示其无学习与引进新价值的能力,更不表示为了引进一个价值必须要取消或打倒一个原有的价值。引进与学习的重点应在扩大眼光与延伸生活领域或思维空间,使原有的人文与科学价值得以充实与转化,甚至激活为创新的动力与资源。以此来检讨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之争,可以看出,无论是全盘西化论还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都是有问题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同样也都是有问题的。在一个深入的本与体及体与用的理解框架下,更好的说法应是中西互为体用,演化出一个“超融的”但却是开放的复杂系统以结合两者,而非约化与消除其中的差异与多元。

  总而言之,人文价值可以利用科学价值来实现其创新与发展的目的,正如科学的价值可以在一个广泛的人文价值与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提升探索的对象与延拓思考的空间。科学的人文化,一如人文的科学化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整合发展与文化创新的意义。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度发展与现代化和全球化相互推行的关头,对人文的同步发展是最为急需的。这与培养高品质的公民以适应现代化的生活、建立生活的内在秩序以维护生活的开放与进取意识有密切关系。显然,中国目前的现代化事业已造成了

能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与农村人口的大迁移。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各项冲突矛盾将因社会环境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甚至因心态结构与语言文字表达方式的变化、包含概念的不定化、意义的模糊化,与价值标准的转移化而不断发生。如果不正视人文的价值,在教育系统、学术系统与媒体系统中予以宣导与发扬,此一价值混乱与标准失落的现象将不断深化,而我们的社会生活将逐步流入肤浅、虚假、冷漠、势利、人情淡薄与人性扭曲。当然,这不一定妨碍我们进入一个高科技的甚至高效率的技术性的现代化社会,但这会是我们真正需求的与理想的美好社会吗?这会是我们安身立命悠游其中的人性社会吗? 

  与西方文化传统相较,中国文化传统具有更丰富多彩的人文价值,此点不可不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文价值也具有人性的普遍性,而不必看成为中国人或中国文化的特质而已。正如我们可以把科技发明看成人类智性系统的普遍属性,而不必看成西方人或西方文化的特质而已。在文化生活上彼此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形成一个人类人文价值的共通世界。西方国家有识之士早已有见于此,近年来对中国文化精髓的学习与研究如雨后春笋,一片绿意。中国作为人文价值的王国,不能不让人深思,引以为范。

  全球化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又如何?回答是:一切都在于人类是否能够善用科技以促进人文价值的深度发展;一切也在于人类社会是否能够善用人文价值以促进科技的高度开发,把人类的社会建筑在宇宙的无尽能源之上,使人类社会与人类个人同时享有高度的精神自由与物质自由,以创造更为美善的人文价值。这是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也应该是全球化人类文化的理想境界。

  (协助/中国海洋大学 赵新安)

  成中英,夏威夷大学教授,1934年出生于中国南京。先后受聘为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耶鲁大学哲学系和台湾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硕博士研究所主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