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光明似锦的“主题书法”艺术—兼评张华夏的主题书法http://cul.book.sina.com.cn 2008/12/18 17:02 新浪读书
书法家、品牌专家张华夏先生 作者:姜 丽 田承顺 国内资深政论片制片人、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张华夏先生今年提出了“主题书法”这个创作概念,接着就气势磅礴地推出了取材于传统民俗的“十二生肖“、“宇宙四尊”、“中华四仪”、“中国龙文化”主题书法,和以国家大正方略为创作题材的“和谐文化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关键词”、“十七届三中全会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关键词”主题书法创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主题书法理念,充实了“主题书法”这个崭新的理论内涵。 这批主题书法作品首先在网络上集中发布,《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等国家级权威媒体都选刊了部分代表作,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华夏先生在创作主题书法的同时,还撰写了两篇关于主题书法的论文,阐述了“主题书法”的内涵、取材、基本特征和现实价值,人民网和《中华新闻报》分别予以刊发,江南书画名流、板桥书画院院长陈九怪先生也执笔撰写了一篇专论《主题书法的意义:与时俱进地贴近时代与生活--简评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张华夏先生的“主题书法艺术”》,结合华夏和他的作品系统评述了“主题书法”的积极意义、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影响力。新华网“百家讲坛”首篇和人民网书画频道首页同时推出。
张华夏“改革开放30年”主题书法:八荣八耻 华夏提出的主题书法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解释:1、创作的作品是若干幅(一组),每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2、一组作品围绕同一个中心思想进行取材,每幅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这个中心思想;3、根据不同的书写内容选择不同的创作规格,横幅、条幅、长幅或斗方,形式多样地反映一组作品的主题思想。华夏认为,艺术创作要取材于现实,服务与现实,艺术需要在现实中锤炼,现实需要艺术的贴近和升华。
张华夏“改革开放30年”主题书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九怪评论指出:纵观当今书坛,有一特别怪的现象,被称为“丑书”,众多书法家及爱好者为此“苦心专营”,以丑为美,混淆试听。完全背离了现实,脱离到了大众,把改革开放以后刚刚活跃而充满活力的书坛,引入了一个曲低和寡,圈地为牢的怪圈之中。华夏提出的把现实主题以书法方式展现于世人的“主题书法”创作,给书坛吹来一股劲风,气势磅礴、气象万千。这与我们党提倡的理论联系实际相融合,这与我们的艺术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的文艺宗旨完全相吻合,这也正是张华夏的主题书法概念提出后,很快就受到高层关注以及社会各界反响的重要原因。评论强调:在我国文化体制变革的大背景中,在国家大力倡导“和谐文化”的大决策中,他率先提出“主题书法”创作这一概念,并以实际创作践行并完善“主题书法创作”这一理论,是对中国书法界正风气、扬正气的一种高调呐喊与高贵贡献。 这些思考与理论结合实践的评论,有力地夯实了“主题书法”的理论基础,使“主题书法”的实施、实践具备了更大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中国书法,其实是抽象艺术。 “抽象(Abstract)”是外来词,“抽象”不是说要从事物中抽出一个“象”来,而是就其结果而言,它是与“具象”相对的一个概念,具有非具象、非写实、非模仿、非客观再现的主观化特征。艺术中的抽象,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须在具体作品中表现出来。东西方古代艺术中以线造型的艺术,就包含了抽象。音乐在从模仿自然音响走向旋律化的过程中,已在进行着抽象。这使我们容易想起《礼记•乐记》》中的话语: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者,天地之和也。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由《礼记》中对乐的讴歌,我们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书法”的赞美,其理相通。西汉的扬雄说过“书者,心画也”,那是对秦汉以来篆隶草的生动概括;唐代的孙过庭接受了这个传统,说“波澜之际,已濬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熔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如果说扬雄的话强调的是书法的主观化特征的话,那么,孙过庭的话则是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了书法的继承、磨练与吸收,我们对孙过庭的告诫最不能忘记的是: 心不厌精,手不厌熟。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20世纪以来,在欧美各国,兴起的抽象主义美术思潮否定描绘具体物象,主张抽象表现形式,从自然现象中抽取富有表现特征的因素,形成极其简练概括的形象,与中国书法的抽象意味似乎暗合,但绝不可完全等同。中国书法自有其独立的艺术品格与精神追求。
【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