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文化 > 汉语频道 > 正文

简体字 你怎可以抛弃母親?

http://cul.sina.com.cn 2006/06/27 11:29   新浪文化

  一篇博友花瓣儿散文“我的繁體字情结”读后,泛起我思想沉淀的波澜,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仅收集涓涓溪水,不足以我抒发对中国字的江海情怀!

  简体字啊,你怎可以抛弃你的母親呢?你怎把血液稀释为冰冷水?把骨肉打碎重装?把内脏精髓简化剝光?把大树截枝劈叶、砍得体无完肤,才叫简单明了,才是效率优先……文字是这样的“进化”吗?

  中國字,象征着五千年的古国文明,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民族的团结,象征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最能与“中国”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符号,当属汉字,然而,今天的汉字却存在两个版本,繁体字与简体字,究竟哪个更“中国”?

  每个繁体字都是一个人,秉赋不同,个性不同,含义不同,风格不同。但都特定的成因,独到的魅力。有的着红裙,有的穿短装,有的打赤脚,有的剃光头,林林总总,大多能使人产生某种联想并给人以美感。

  简化字,就是强令每个人必须穿得简而又简:男的只可穿不同质地、不同色彩、不同式样的裤衩,以示区别;女的除穿裤衩外,只准加穿不同花样的文胸,目的是精简笔划,让老百姓好认好写。只待中国人的脸谱也要简化了。

  先看一段繁体字,碼出来的文字﹕

  政治這玩意存在,從沒對多數老百姓有多大的幫助,肥了不少政客罷了,但是經濟卻是一般百姓生活的根本,而文化是永遠的財產,秦使文一統,使中國之所以成為中國,是有共同的語言文字,而能溝通。

  簡體歷史背景是有由來,當時聯合國成立初,各國就出現語言和文字溝通問題,於是就形成一種共識,要選出一種文字來共同使用為主的國際文字,用於外交溝通和商業契約訂定,而中文在當時有幾點缺失﹕

  1.排版問題,整屋上萬個字版攜帶不便又難以編排,而攜帶式英打機已問世;

  2.中文書寫太慢,跟不上口述速度,英文書寫和英打機皆可跟上口述速度;

  3.中文文意解意太多,艱深難懂,如中國隊“大勝”日本隊,和中國隊“大敗”日本隊,都是贏,這都讓老外們是很感冒,再例如澳門和香港割讓“九九”年,如果解釋成永久或99年,這可天差地差了。

  所以英文變成國際文字,因為它當時沒有上述這些問題;

  所以當時中文的改革就有人提議“簡化”这个聲音的出現。

  但是,也同時,造成的影響非常巨大。

  可是

  時代變了

  拜電腦所賜,中打速度最快每分鐘150字超出英打速度。

  電腦雖然是以英文為基礎DOS系統,但是中文輸入確是最佳的方式,

  簡體中文在現在缺乏了當時的需求。

  總而言之,無論選擇哪種文字體,

  如果撇開政治因素,恢復繁體對中國文化傷害是最少,

  但是還是讓政治不要再強行干擾由少數人決定,

  就讓多數使用的老百姓自然決定,

  多年後就會平衡。

  相信好的東西就會留下,

  簡體字有些也滿有意思,

  很多還是老祖先的草書字,

  撇開政治干擾吧,文字的美別丟棄!

  讓中文能通過在每個中國人眼中而到達心中,

  也讓愛好中文的外國朋友懂中文的美!

  再拿一段瞧瞧,提倡中国文字拉丁化的梁启超先生的文章,先将他的原文录在下面;然后再将他的这一段话用拼音记录下来,以做比较:

  “然则救危亡求进步之道将奈何?曰,必取数千年横暴混浊之政体,破碎而齑粉之,使数千万如虎如狼如蝗如蛾如蛆之官吏失其社鼠城狐之凭籍,然后能涤荡肠胃以上于进步之途也!必取数千年腐败柔媚之学说,阔清而辞辟之,使数百万如蠹鱼如鹦鹉如水母如畜犬之学子毋得摇笔弄舌舞文嚼字,为民贼之后援,然后能一新耳目以行进步之实也!”【梁启超《新民说》“进步论”】

  以上仅撷取梁公的几行“汉字”,已经是“色香味”俱全了。

  廖廖一段汉字,有着超等的感染力。对现代思想史或对现代文学稍感兴趣的人都会熟稔梁启超那日月临空,精辟贴切的文采;而他行文的气势也是长虹贯顶,绕柱不散的;更加之音律上的抑扬顿错,使人朗读起来便如金铃缀地,玉盘落珠,妙不可言。

  正是这一颗颗汉字,使得当时千千万万中国读书人奋然而起,响应他的“革命”。这些人中就有胡适。胡适说:“梁先生的文章,明白晓畅之中,带着浓挚的热情,使读的人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

  假若变成拼音:

  “Ranze qiu weiwang qiu jinbu zhi dao,jiang naihe? Yue,bi qu shu qiannian hen bao hunzhuo zhi zhengti,posui er jifen zhi,shishu qianwan ru hu ru lang ru huang ru e ru qu zhi guanli shi qishe shu

  cheng hu zhi pingji,ranhou neng didang changwei yishang yu jinbu zhi tu ye!Bi qu shu qiannian fubai roumei zhi xueshuo,kuoqing er ci pi zhi,shi shu baiwan ru duyu ru yingwu ru shuimu ru chuquan zhi

  xuezi wu dei yao bi nong she wu wen jiao zi,wei minzei zhi houyuan, ranhou neng yi xin ermu yi xing jinbu zhi shi ye!”

  天地良心,真不知需何等的语言之高手或话剧的名角儿才能读得出来以上的佳文--要是上面那段用吴侬软语或唐山塌腔拼念出来,就更不知是什么样子了。

  汉字系统完好无损地得保存了数千年是一个文明的奇迹;而在这个意义上,汉字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全人类;汉字所揭示的秘密,具有上古时期人类生活的普遍意义;为世界保存了一幅古代人类活动的全景图,汉字承传的巨大信息为研究远古时代的人类社会提供了宝贵的人文资料。

  从中国几千年的文字史来看,汉字一直在简化和繁化之间螺旋上升,从甲骨文到金文的简化,又简化到大篆,再简至秦代的小篆。由小篆到汉代的隶书,不但是简化,而且是“横矩形化”;这段历史被文字家称颂为“隶书革命”;到了魏、晋、南北朝,又从“方块化”到楷书,以至再简化到行书、草书以及间于二者的行草体。

  一个字的用与不用,虽说是取决于字本身的实用性,而与字的难易度没有直接的关联;这是其一,也是最重要的。

  但同时也有一个教育的问题。如果自幼受到过严格的经典训练,我们在成人以后,就能较广泛、较自由、幅度较大地使用汉字。一个具体的例子是《红楼梦》,它的文字丰富多彩,语言生动鲜活,而没有较大的字库是绝难达到的;近代的梁启超根徐志摩的作品也是如此。

  千百年来我们的繁体汉字,都是自然发展着的文字“生态”,直到近一百年才人为被“革了命”,而且被推进了一条拉丁化的死胡同。非但如此,那些人还要完全废弃文言文,将汉字从形式到内容来一个彻底地革命。总之,为了获得“现代性”,他们已将汉字这个数千岁的健康人草草率率地克了隆,并断生了我们现今的残疾儿--简化字。

  繁体汉字是我们和所有汉字社会共同的文明遗产,而简化字只是近百年的“时尚”的结果,更何况它的归宿是拉丁化--这是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人都能容忍下去吗?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不断调整其形式与信息量的匹配,以求得一种最佳状态。汉字的简化,实际上都是一种状态的调整。但是,调整前后的繁简字各有优劣:笔画过多,不利于学习书写:笔画过少,又不利于表达使用。哪种匹配才是最佳状态?谁也无法断言。

  其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文字形式与信息量匹配的问题。

  比如,“速记符号”不可谓不简单了,比起简化字来说还要简单些,如果说简单就意味着好,那么按理是完全可以取代现行汉字的,但就是无法取代现行汉字,原因也正是因为它形式过于简单,与信息量匹配得不好以后,反倒不易辨认、容易出错造成的。

  又比如,计算机里面的“汉字编码”,似乎也是越简单越好,问题是随着简单程度的增加,重码率也会增加,为了识别,又不得不新加上一些识别码,反而复杂了,简单同样得有个度,说到底,同样是由形式与信息量的匹配状态决定的。

  简化必须遵循“约定俗成”的规律,凡是规律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约定俗成恰恰是个需要时间考验的过程,所谓欲速则不达,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从繁到简者”会为他们失去的部分而遗憾;“从简到繁者”会为他们获得“补充”而欣喜,如:

  愛-爱:原来是愛从心起,简化后爱只余下朋友之情了。

  國-国:原来是金戈在手,众人一口,方可卫国;现在是象征财富的玉石。

  開-开:原来是门下的动作,简化后门没有了。皮之不存,毛将附鄢?

  龍-龙:原来是银鳞片片,一付英雄的气概,简化后褪了铠甲,所以龙气全无。

  龜-龟:原来是古占,龟壳占卜后有各种图案出现。简化后成了半鱼半蝎。

  推行简化字的理论错觉之一,是认为文字的历史发展趋势就是从繁趋简,加速简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殊不知文字发展的趋势是遵循着从简趋繁和从繁趋简这两个相反相成、矛盾统一的规律,并不只是单方向的从繁转简。从简趋繁,增加笔划,才能创造大量新生字,以满足日益增长表达的需要;反之,听任笔划过多,不予简化,就会日益繁复累赘。有人专门研究从甲骨文到现代的文字演变历史,发现从简趋繁的字竟然多于从繁改简的字,与简化字的理论恰恰相反。这道理也很简单,因为笔划太少,不可能拼造出很多的字来,所以五划以下的字在全部汉字中,不论简体、繁体都只占极小的比例;反之,笔划在20划以上的繁体字(或简体字)在全部汉字中也只占极小的比例。不论繁简,都以9—15划之间的字数为最多,这是汉字的特点。现行简化字,着意于简省笔划,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如“設”简为“设”(从11划减为6划),孤立地看,简省得多了,可是在常用的词组里,“我设法解决”,很容易错看或错排印为“我没法解决”。汉字同音字太多,主要籍字形区别,因简化而把字形混淆,是降低了汉字的优点。又如“里”,专指里程,以里为声符构成的字有理、狸、鲤、锂、俚、埋、裏、裡等,简化字用里代替裏(裡),两者意义不同,一旦需要转换,便出现上述“万裏长征”、“欲穷千裹目”的笑话。

  简化字理论的错解之二,是混淆了看字和写字的区别。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是看字(书籍、小说、报纸、杂志、广告、影视等)的时间远远多于写字的时间,即使是作家恐怕也不例外。看字和写字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看字要求字体印刷清楚,不要出现错别字、混淆字最为重要。汉字是方块矩阵形的,使用的视力是“聚焦”式的,看“机”和“后”,与看“機”和“後”所化的时间目力同笔划多少无关(英语的拼音字是线形的,视力是扫描的,所化的时间因字的长短而异)。可是看“设”和“没”,“汁”和“计”,“仑”和“仓”,“论”和“伦”,“儿”和“几”,“开”和“井”,“条“和“各”,“乔”和“务”,“归”和“旧”,“历”和“厉”,“广”和“厂”,“风”和“凤”,“虏”和“虑”等等,由于简化后字形相似,无形中需要目光稍停,鉴别一下,以免弄错。

  这些问题当初都没有考虑到。海外人士对简化字最感到头痛的正是这些字。而看“設”和“没”,“倫”和“論”,“鳯”和“風”,“倉”和“侖”,“歴”和“厲”等,这些问题根本不存在。

  简化理论所忽视的又一事实是,汉字的手写和印刷是两回事,印刷体与笔划多少无关,手写体汉字,除特别场合需要笔划端正,日常应用的文字如信件、稿子、笔记等,并不需要端端正正,一点一划地写。用行书以至行草都很方便,试看历史人物遗留的手札或现代人的通信文字,用的都是行书,任何笔划多的繁体字,手写时都变成连贯优美的线条。识字、认字、写字是个教育普及的问题,而非汉字本身的问题。

  反对恢复繁体字的人认为,繁体字难写,恢复繁体字将增加无可计量的成本,并且无助于普及教育。问题确实存在,但是,电脑的普及将把简化字这唯一外在的优势化为乌有,只要字库更正过来,随便打个拼音,出来的自然就是繁体字,这不就行了吗?至于书写问题,仅仅涉及改变习惯而已。有人又要问,中国13亿人,不是人人都可以用电脑,更多的人,尤其在农村,如此烦琐的笔画,不是凭空给扫盲增加难度吗?

  中国的教育,根子在于体制,与汉字笔画的繁简没有关系,而且,即使在目前,中国乡村中的文化人,恰恰是仍坚持保留繁体字的庞大群体,春联仍继承着繁体。

  在城市,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也仍有千万人在固执地使用繁体字,没人认为写得累。要说到教育普及,港台地区的小学生们也从未听说学写繁体字就把学习效率降低,而大陆孩子却在整天用稚嫩的声音哀求减负。

  其实,繁体字,可喻于中国文化的母親,每一个汉字也都可以说是一位老师,写字的时候我们都在暗中接受教育和影响。我们在写“崇高”一字的时候,就会想起巍巍高山,那是我们道德的目标。写“愛”字的时候------就会想到要真心付出-----因为愛的正中就是一个“心”字------然而这个在日本人的汉字评比中被评为最优汉字的“愛”字,却被简化了,简化字恰恰拿掉了“愛”字的一颗心。这样的汉字多得很,但很多被减掉了。繁体字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载体,因而取消了繁体也是使中国人文化和道德水平大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字,是几千年凝聚起来的一个严密的整体,改变了它,事实上就破坏了整个汉字系统。

  因为繁体字,是让人们在认真理解和体味汉字构成和含义的基础上写、用。由于简化字失了汉字内部结构的规律,因而简化字沦为只是让人们强行记忆的一堆无意义的笔划组合。以至于普通人和社会媒体上的错别字之多,已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部分汉字被简化,一部分不简化。一个字简化了这样写,但在古籍中和作姓名时又那样写,再加上第三批简化字出来后又全部作废,弄得一团糟,造成现在祖国文字运用的大混乱。我没有作过统计,但可估计:两岸四地,即大陆、港、澳、台,错别字率------包括各种不规范的汉字,大陆肯定是最高的。过去的繁体字,学一个对一个,很难写错。现在呢,不错真难。例如:觉悟的“觉”字简化成现在这个样子,同“党”字的上面的写法不同,但很难区别开来。于是乎,很多人把“觉”字的上面写成了“党”字的上面啊!错得一塌胡涂!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的工作如此轻率,造成如此后果,难辞其咎!

  没有内涵神韵的简化字难看乏味,根本无法激发人们读写的兴趣。一篇用简化字写成的文章,只要转换成繁体字,感觉立变。

  汉字历几千年不衰,汉民族生生不息,得益于古文化的幅射和影响的深远,无数人被汉文化所独具的魅力折服,这一切的根基是繁体字!取消了繁体字实际上就取消了中国古文化。简化汉字是对中国古文化的严重亵渎和不负责任。汉字被胡乱简化是中华文化史上遭受的一次浩劫。

  有人曾接待过来自香港和英国的二位女大学毕业生,交谈中,深感港女的中文根底扎实。大陆大学生的英语不如港台,首先是因为中文不如港台。

  当中国大学生舍中文而英语的时候,世界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

  最近,呼吁废除简化字的专家越来越多,有专家提出:至少要首先在中文系学生中恢复繁体字。

  汉字是世界文字信息包含量最大的文字。

  你只要会一千多个汉字,一般读书看报就不会有大问题。

  汉字的构词能力很强,一个“科”字加个“内”字构成内科,加个“骨”字是骨科——不需要你另外记什么单词。

  繁体字难写,但总的看来学起来容易,只要学会了,就不会写错用错。

  繁体字看似难学,实际易学。有人曾办过试验:全部由洋人的小儿女组成的两个学前少儿班,一个班学汉字,一个学英语,经过一段时间后:学中文的班的水平大大超过英语班的小朋友!这充分证明了汉字本身的强大生命力。

  汉字不适合信息化需要,说中文输入太慢。但五笔字型打字,以每分钟二百多个汉字的输入速度,把英话的输入丢在了后头。

  繁体字,是研究古文化古人的一把钥匙。只有对繁体字及古文有很深造诣的人方容易揭开古代许多神秘的面纱。由于近现代西医的传入,加上人们崇洋的思想,中医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冲击,中医的许多理论及好的方法渐进失传。要挖掘中医的精髓,繁体字知识的贫乏者难胜此任。至于促进书法艺术发展无须多说了,繁体字字型优美,艺术性很强,中国汉字的几种字体,用繁体字书写更显优美壮观。有了繁体字的功底,欣赏古人名字画,更能得到艺术熏陶。对于研究世界文化更需要它。日本、朝鲜、韩国等国文字都曾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通过繁体字及中国古文的功底,去研究他国文化,也是一条捷径。

  今天,越南和韩国的年轻人已无法阅读自己国家的历史,难道这个号称5000年历史的国家也要走到这步?这决非危言耸听。简体字,弯腰谢幕吧!

  我相信:恢复繁体字,是迟早的事!已经两代人了,还等什么?

  以上文字,大部分摘取相关文字资料,各分散材料都有各自的角度,为了能综合而简约地对繁简体的深入理解,更便于当前简繁两版存在的优劣问题的认识,我凭激情关注,兴趣冲动,利用自己点滴时间,重新编辑整理、很不系统,具当素材,在自己博客里留存学习之用,不作其他用途。汉字繁简的过程,毕竟需要专家与百姓都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而不是几段文章几句话几个字能叙述明白的。

  来源:blog.sina.com.cn/u/3ee80178010002g0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