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文明中国行5年庆典 > 正文

《文明》五周年主题讨论:中国文化迎接奥运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2/29 20:11   新浪文化

  主持人:文明传播的十大话题,一,和谐世界的构建与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二,江河湖海与水资源的污染对中华民族与人类的影响。三,三农问题变革对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影响。四,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与挑战。五,中国品牌走向世界与知识产权保护。六,贫困与两极分化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七,信息鸿沟与媒介化生存。八,人文奥运的实施及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融合,九、核能使用问题对人类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十,恐怖主义等文化极端化冲突对人类和平的消极影响,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午第一组发言顺序,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系教授沙莲香女士,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金元浦先生,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易剑东先生,请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邵培仁先生主持并点评。

  主持人:文明论坛下午第一场研讨开始!首先请中国人民大学沙莲香教授发言,沙老师发言的题目是创新精神的鼓励与文化传播,大家欢迎!

  沙莲香:我这个题目是一个创造性精神的问题,关于创造性精神这个概念,我主要还是从美国的一个经济心理学家的一本书上引申出来的,它的那本书讲的是创造性阶层,因为在创造力的研究上以前都是一个个体,这位心理学家提到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创造性阶层,或者叫创造力阶层,他用的是创造力阶层,然后他在这个书里面同时有一个认知判断,就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造性时代,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在研究上以个体为基础的这样一个思维方式,特别是提到创造性阶层里边讲到几个大的职业群体,谈到了知识分子这个阶层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从阶层这样一个观点来谈问题,应该是我们现在搞的研究比较吻合的一个思路。

  从他这个研究里边我提出一个看法,就是创造性精神的问题。创造性精神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主要不是讲个人,也不是讲创造者本身的问题,讲的是一种社会氛围,就是整个社会要具有一种有利于创造性的这么一种精神品质,主要是讲精神氛围。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因为这几年一直在搞人文奥运这块,搞了北京市民的公共文明问题,从北京市民的公共文明表现来看有一个感觉,就是在公共生活里边,有很多方面的问题,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这些都放在里边做一些考察,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公共观赏的问题,到了这里我们就想观赏这个问题到底放在什么框架里思考,在这个过程里面有不同的思考,后来我还是把公共观赏这样一个公共活动定在是不是能够推动创造性精神这样一个重要的框架里边来看。因为现在我们公众参与的领域比较多,活动也比较多,表现得机会也比较多,到08年奥运会的时候大家更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就把公共精神这个概念拿进来作为一种考察。创造性精神这个概念讲的是在一些群体活动里边,或者在公共生活里边所表现出来的这样一种精神氛围,这是一个概念的界定。这个概念里边我们分层面的来看的话,一种就是对有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产品的赞美、赞誉,然后分享在认知上,在感情上,包括鼓励。在这样三个层面里面,我们把鼓励看作是创造性精神里边层面比较高的一种精神品质,所以在我的题目里边就是创造性精神鼓励,在这个意义上谈的。

  创造性精神鼓励我们还有一个想法,就是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会产生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创造性精神鼓励它会引发出来人类更大的激情,更有利于创造性的活动,这是一个想法。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从公民社会这个角度考察,中国现在公众参与比原来要多了,公共参与里边怎么样形成一些很好的精神氛围是很重要的,今天上午在有些现场的发言里边谈到中国文化是不是能够产生出来一些有利于我们创造性的这样一些文化特质?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就会涉及到中国人的表现。我曾经听过国外的朋友讲,中国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就在那儿舞着自己的手,很少比如听到一个很好的音乐会,大家能够站起来到必要的时候给一种掌声的鼓励,我们看球赛更是这样子,会感觉到群众的精神氛围中国人是有他的一个特点的。这是在这次会上我希望把创造性精神鼓励作为一个话题提出来进行讨论。

  和这个话题相联系的第二个问题,讲一下我们民众的公共素养问题。民众的公共素养我刚刚谈到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观赏方面,我们会看到不少情况下对我们一些作品的毁坏,甚至把它作为像自己家里东西那样子拿走,还有我们在一些很好的有创造性的活动里边表现,也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起哄,乱糟糟的,在这种情况下,08年奥运会我们想应该要培育我们民众很好的一种精神品质。一种精神氛围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精神氛围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能够帮助人们养成一个群众的习惯,转入这个范围,所以提倡这样一个很好的公共素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生活里都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一起来讨论,今天有位先生也谈到文化机制的问题,我们这个文化是不是有利于创造性活动制度方面的机制。我想我谈的这些氛围和机制几乎是一个对应的概念,机制他讲的是一个内在性东西,一个大的系统里边这个内在性,内部起作用的那一套,要素、关系构成一个结构体,这个机制就藏在这个结构体里边。和机制相对应的就是精神氛围,它是一个外在表现,所以我们这个文化上有很多好的特质,这个问题我可能会在另外一个场合详细介绍,我们搞了一个东西,就是中国文化特质里边有一些特质是有利于人们去进行一些创造性活动的。这样一些很好的文化特质对人的熏陶,他表现再坏的话就是一种精神氛围的东西,是外在的,是弥漫在整个群体生活里边的这样一种,它不是实体,但是它是存在的,就是精神现象氛围它一定要落在一个载体上,这块也是很重要的。

  然后就谈到创造性精神传播的问题,传播我谈到了一个复制和赋值的问题,这个就是在传播领域里边的一些情况,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沙女士,请金元浦先生发言,金老师发言的题目是

北京奥运与文化中国国家形象构建,大家欢迎!

  金元浦:大家下午好!今天在这里想谈谈奥运和文化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最近这些年来一直谈到一个问题,就是文化中国国家形象这么一个思考。这对我们传播学来讲,对当前社会以及我们的奥运来讲都具有挺重要的意义。

  国际形象,国家形象,这应当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国际交往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形象,对构成什么样公认的那样一种国际事业中的形象,对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文化意义。我在这里很多具体的内容可能讲不了,十分钟说不了很多,但是我们知道历史上的中国形象在第一个千年,公元第一个千年或者更早时期,中国的国家形象,在13世纪开始以后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游记》中描述的那个形象,一直到后来14世纪中期英国的旅行家曼德维尔在他的小说中以一种美丽神奇的描述想象中国,还有其他一些对于中国的想象都是极其神秘、美丽、富庶。其后一个阶段我们又建构成另外一种中国文化的形象,不是文化中国了,那是一种贫穷、落后、野蛮等等的这样一种国家形象,这个形象在最近几百年中间是一直出现的。我那个朋友曾经做了八卷九大本四百万字的一个研究,谈这阶段的中国形象构建。历史上的中国形象以及百年来中国人受尽屈辱、贫困的形象都给我们一个巨大的反差和历史经验,同时这些年来我们把一百年的大家熟知的贫困,济贫、饥饿、东亚病夫,以至落后、病困这样一种现象大家都熟知,近几十年来中国形象是什么?经历两个时期,一个是国外的惶惑中国时期,认为中国人走到哪里都被描述为惶惑,在西方人眼中把中国人描写成一种富于侵略性等等极其恶劣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又确立了这样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叫做经济的中国,这个经济的中国形象是一个鞋子大国的形象,袜子大国的形象,服装大国的形象,廉价出口品大国的一个形象,就是制造业,你不过就是一个汗水大国的形象。如何建设一个文化中国的国家形象?国际形象?我们考虑到奥运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奥运是一个全世界跨种族、跨地域、跨文化进行交融的平台,在这样16天乃至几个月,乃至数年的时间里,给我们一个还中国文化形象的这么一个极好的机遇,我们应当回到我们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中国这样一个形象中间去,而不是西方人眼中的惶惑的中国,中国威胁论中提到的那个中国,以及我们所说的鞋子、帽子和汗水大国这样一个中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了一个叫做世界给我十六年天,我还世界五千年的口号,在奥运中。我们提世界给我十六天,我还世界五千年,它有个多层的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中国文化五千年历史是世界文明财富的一个部分,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应该享有这部分财富,但是今天他们不知道,他们分不清中国人和日本人,和韩国人等等。建构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首先是让世界人,世界上所有的人应该享有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这样一个基本的文明遗产。第二,我们看到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流传至今,一直展示其光辉的唯一的一个文明,这就是一个基本的现实。同时,在我们看来,不管是西方人眼中的香格里拉,不管是曼德维尔游记中想象的那个中国,也不管是马可波罗眼中的那个中国,在今天它都是人类历史上,我记得马克思的话说人类童年时代所创造的不可企及,也不可再造的一座高峰,今天不可能再造了,人类文明中有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明,因此我觉得还文化中国的本来形象,是我们当代中国人的重大责任,是我们文明发展的重要责任,也是还这份遗产以世界。当然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我们以借助于奥运这样一个平台重建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大家可以想到当西方人、美国人是怎么样崇尚他们的民主自由富强的美国的时候,我觉得我们重建一个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是我们所有传播学界、文明学界、各个人文学界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应当肩负的历史责任,这不仅仅包含了我们所说的要宣传中国,我们这里有个老师叫胡百精,他谈到了我们如何去进行重建的一个问题,我们过去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排序,按照自己的思考把自己的中国形象强加到国外去,大家看到尤其我最近写文章,写了两次世博会,中国馆都落在最后没有人去观看,因为我们做得很好,我们做了中国文化的宣传,我们做了大红灯笼,但是人家都不愿意去看,为什么?因为你的这样一种观念,你的这样一种排序不符合当今世界人们对于文化的关照,不符合这个关照。那么怎么办?我觉得有很多地方是我们应当重新思考的,比方说五千年的文化中国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要素是当今世界上发生了重大影响的,比方说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得等等一些思路,这些思路如果对今天的事件没有意义的话,我们如何给别人讲别人也听不进去,但是我们知道比如说起后现代,西方人说后现代说到底是从中国来的,那么后现代在理念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我们后现代要解决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精神和人们身体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些最重要的关系,我们在过去的文化中国理念和思路中都可以翻新出新的意义来。我们当然说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天合天的观念是过去农耕时代人们适应那个时候所提出的历练,但是如果他今天面对今天这个现实的时候这个意义就变化了,因为今天我们需要一个生态平衡的世界,今天我们面临着碳元素和环球变热的这样一个巨大的问题,面对着巨大的污染和人生存的问题,如果遇到了这样问题的时候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人与自然相适应的以天合天的理论的话,那是不是它的意义就更大了呢?

  当然了,我在这里主要是想说说奥运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契机,全世界42亿的电视观众,22亿的网络观众,这都是我们以雅典奥运会为依据的,我想可能数字要更多,有2万名的注册记者和3万名的非注册记者以及各种各样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播者,几十万到几百万的旅游者将通过奥运2008来到中国,中国以什么方式展现给世界?如何构建一个文化中国,重建一个文化中国的国际形象,这是我们必须应当思考和身体力行的一个实践。谢谢。

  主持人:下面有请北京体育大学易剑东教授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奥运文化精神失之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家欢迎!

  易剑东:非常感谢组委会对我的邀请,我看了一下,我好像是体育界唯一的代表,其实自从北京

申奥成功以来,有很多非体育界学者也介入这个领域研究,包括刚才的沙老师和金老师,我对他们的介入表示非常的感谢!今天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第二个问题,在目前筹办奥运会的具体过程当中,中国的国民,中国的奥组委官员以及广大学者如何理解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和奥林匹克惯有体系包括观念的一些冲击。

  首先如何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显然大家都注意到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四年的一届奥运会,其实它还是一个很具有改革意义的社会的思想体系。第一点,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主义在宪章当中第一条明确表示它是整个奥林匹克的最高思想指南,然而我个人以为遗憾的是在整个中国把奥运会搬进来以后,几乎绝大部分领导人和各种各样的报章和宣传报道中回避这个精神,我不知道什么原因,一个词都没有看到奥林匹克主义,而它是这项运动最高的思想指南。奥林匹克主义在我们现在翻译过来,它是两个核心概念,一个它是生活哲学,第二,它建构的生活方式。他认为奥林匹克是一种追求人的身体意志融为一体的生活哲学,他推崇的是奋斗中的乐趣,推崇的是榜样的教育价值,以及尊重基本社会公德原则这样一种方式,这是很高的社会理想。所以奥林匹克的运动宗旨也随之成为建构一个更美好的和谐社会。

  第二,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在我们国家我以为被全部人理解错了,因此我们国家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把更高更多更强指为是奥林匹克精神,其实是不对的,我们还是忽略了文化建设,因此奥运会的引进不应该是一种运动会本身,而应当把它作为中国向外展示中国文化,同样把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以及它的优秀元素贯彻到中国文化建构当中来。这第一个。

  第二个,有关咱们遇到的很多冲突问题,比如一个核心问题,奥组委官员告诉我,仅仅为了一个是否要在北京奥运会的体育场馆设立主席台的问题,起码跟有关官员和各方相关人士洽谈了两、三个月,而这个在西方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比如说在北京奥运会的国家体育场将要安排1100个摄影座位,但是我们很多官员认为记者不应该占据最好的席位,应该把官员列在最好的席位,我们整个在和西方进行奥林匹克相关事物的接洽过程中这样的矛盾无处不在。甚至连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招募的问题,在划分的类别上居然没有媒体服务这一项,把媒体服务归纳到新闻报道中,这也深刻反映我们国家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奥林匹克,或者说在这样一个和国际奥林匹克的先进规则,甚至不是所谓东西方问题,而是准则问题。所以我们在建构和谐社会过程当中有很多问题要做,刚才沙老师讲到文明问题,北京奥组委专门列了一个北京奥运会中国关注必须防范的二十大不文明行为,但是他们考虑到社会影响不敢对外公布,怕产生负面影响。总之,经过整个这样一次奥运会,我觉得应该成为咱们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很重要契机。谢谢!

  主持人:非常感谢几位教授的精彩讲演,但是几位教授的内容都不是我平时关注的主要内容,所以我说的可能是外行话。首先是沙教授,我记得沙教授在一开始就讲知识分子是创造性精神最活跃的主体,我认为知识分子他也是今天这个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革命的主力军。沙教授在这本书里面,就是第50页,我上午在看的时候有一点体会,他说如果谈文化我们就不能不讲人,讲人也不能不讲文化,这里边实际上解释了这么一个观点,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标志,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实际上传播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显著标志。文化和传播之间的密切关系是不言而喻的,在沙教授的文章当中,他把天地人这三者的关系给进行了非常精辟的阐述,我觉得讲的也是非常好的,我觉得天地人互有其为,但是他们又是相辅相成,互动互助的,所以人心本于天,我最近在研究媒介地理学,人心影响天心,也影响地心,但我觉得人在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的时候,他应该适可而止,应该把它发挥到恰到好处,过分的发挥有可能带来灾难,就是人对天地的影响我觉得要适可而止,所以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应该是有机统一的,是适可而止的。你比如说人对自然的干涉越少,人和自然更容易良性循环,这是我从沙教授那篇文章里边引申出来的。

  金教授的发言我觉得也是非常好的,两位都把奥运看作是机会,我觉得同时也是一次挑战,两位教授也都看到了奥运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特别是中国国际形象的营造,和谐社会的建构起到的积极作用,但如果弄不好也有很大的消极作用。所以我们既要把它看作是机遇,同时也要把它看作是挑战,我们既要看到它的积极意义,我们也要看到它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

  如何把奥运的文化遗产和中国的文化遗产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元素?把它作为营造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元素?怎么样把它有机的结合进去,我觉得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怎么样来做他们有一些思考,但我也有一些看法,我觉得把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要和中国国际形象的改善和营造,如果要结合起来的话必须要加进中国当下中国的元素,同时也要加入亚洲元素,世界元素,不仅要有中国的立场,也要有亚洲的声音,否则我觉得把这种元素照搬进去有可能产生问题,这个新的元素就是亚洲、世界正在发生一些新的东西,要把它进进去,同时我们的眼光也要放大开来,不仅要有中国的视野,还要有亚洲视野,还要有全球视野,这样我觉得才能我们才能在国际上树立一个友善的、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谢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