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化 > 文字 > 话题:鲁迅文学奖也需要看病 > 正文
■ 鲁迅文学奖的尴尬 ★★★★ 日前公布的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有许多是“熟人熟脸”。这是一次自娱自乐的文学奖,是自己和自己人评奖,你评我的奖,我评你的奖,大家一起欢喜。仔细看看最新一期的获奖者,既是评委又是获奖者的有雷达、李敬泽、洪志刚,何建明。>>全文 [评论]
■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十大疑问★★★ 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为什么没有公布初评名单和评委名单?初评和终评的评委分别是怎么产生的?初评作品和终评作品的入选标准分别又是什么?七.鲁迅文学奖的冠名权是多钱?八.评委的评审费是多少为什么不接受记者采访?为什么不把评奖置于广大读者的监督之下?……>>全文 [评论]
■ “鲁迅文学奖”独缺鲁迅精神 ★★ 以鲁迅名义命名的文学奖却没有一部杂文作品,那就好比《空城记》里没有诸葛亮,只剩下马谡、司马懿和一帮打扫卫生的老兵,再热闹也是瞎热闹。偏偏没有杂文,的确令人费解!>>全文 [评论]
■ 鲁迅能获“鲁迅文学奖”吗? ★ 不管是“鲁迅文学奖”,也不论是“沿着鲁迅的足迹”,鲁迅这个名字的存在意义在于,他所代表的是对社会最底层的关切,是对民间疾苦和精神奴役的怜悯,主要表现在永远思考和反叛的不合作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最为欠缺的一种精神姿态。“鲁迅文学奖”当然不能游离这种精神,若非如此,即使沿着鲁迅的足迹去寻找失去的文学精神家园也是作秀。想想鲁迅先生——假如今天他也去参评“鲁迅文学奖”,他能获奖吗?>>全文 [评论]
■ 文学奖影响力的式微是中国潮流★★★★ 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很繁荣,各路作家和学者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主义和流派大放异彩。但除了小圈子的自娱自乐外,真正关心文学、文化和思想的人恐怕寥寥无几了。>>全文 [评论]
■ 鲁迅文学奖为何无人喝彩无人争鸣★★★ 仅看鲁迅文学奖本身,2000年举办第二届时,也有不少评论家发表对获奖作品、评奖机制等不同声音的争议。而今天的鲁迅文学奖虽然仍是我国最高文学奖项之一,却连围绕它的争议声都如此稀薄、漠然,不能不说是当前文学界一大怪现状。>>全文 [评论]
■ 鲁迅文学奖衣着光鲜,面孔模糊★★ 三百余字的评奖标准措辞老套拉杂,却仍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似乎适用于目前国内所有奖项,并未体现该奖项的独特性。从记者对几位获奖者和评委的采访来看,他们对鲁迅文学奖的评奖标准也概念模糊,不甚明了,大致认为该奖是在作品社会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之间“平衡”取舍的一个“综合性”大奖。>>全文 [评论]
■ 鲁迅文学奖值多少钱? ★ 作为我国国家级最高文学奖项之一,鲁迅文学奖的奖项设置在规模上是领先的,但是提到奖金,它却一直落于人后。上一届鲁迅文学奖单项奖额度是2000元人民币,而国内其他文学奖项单项额度少则一万两万,多则十万。虽然文学奖的含金量不在于奖金数额,但作为在文学界看来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家级文学大奖,究竟是拨款机制出了问题,还是其影响力不足以吸引赞助投资呢?>>全文 [评论]
■ 鲁迅文学奖:偷来的锣儿敲不得?★★★★ 鲁迅文学奖就跟偷来的锣儿敲不得一样,默默无声,默默无闻。文学家向来有点贱格,天生地偏好偷娶偷嫁,浪漫刺激,但是以至于脆弱自卑到连获奖拿钱这样的风流韵事都不敢道哉,文学还有个啥气候呢?狂放不再,或者狂成了骗子的专利放成了混世的特权,于是文学就成了被顺奸的打工妹,独自向隅而泣乎?>>全文 [评论]
■ 鲁迅文学奖该停办了★★★ 鲁迅文学奖”已开办四届,是该停办的时候了。或改为“张三文学奖”、“李四文学奖”,因往往入选作品早异于鲁迅作品。创作之可尊,想来文学家该是知道的,然而他们竟不能尊重内心之创作,一定因为他们只能拍马遛须,或者偏爱揣摸意图的缘故。>>全文 [评论]
■ 贾平凹嫖娼与中国文学的绝望★★ 中国古代文人素有狎妓的爱好和传统,到了近代,一些“饱学鸿儒”文化名人辜鸿铭、陈独秀、郁达夫等人都曾经有过嫖娼经历。文人嫖娼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既能有利于自己心性的调整,还可以受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为什么贾平凹没有承袭那种“文人风流”而是一听到别人说自己嫖娼就急呢?>>全文 [评论]
■ 延伸阅读:2007中国作家富豪排座次与诗人余地之死 ★ 每一个生命的逝去都令人悲伤。余地之死,是对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的提醒与纠正——他在用那些仍处于黑暗中的作品说话——作家富豪榜的发布,正是对这些在黑暗中写作的作家们的激励与鞭策:谁说作家不能成为富翁?>>全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