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文明中国行5年庆典 > 正文

《文明》五周年主题讨论:博客跟大众的互动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2/29 20:13   新浪文化

  主持人:谢谢第一组学者的精彩观点,谢谢邵培任教授的个点评。接下来有请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单波先生,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吴飞先生,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翼青,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丁为教授,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先生主持并点评,有请!

  主持人:各位专家,各位学者下午好!我们今天下午第二场报告现在开始。我们今
天下午第二场报告一共有四位学者,第一位发言人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单波教授,他将谈和谐社会的媒介环境。第二位教授是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吴飞教授,他的发言题目是社会科学需要重视社会传播网络的分析,第三位学者是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他的发言题目是传播技术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变迁,最后一位教授是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丁未教授,下面我们就按照大会主席的规定,每位发言者严格限定在十分钟。首先请单波教授发言。

  单波:我在这里应该是准备很匆忙,在来之前还没有考虑的很成熟,主要是来谈谈和谐社会的媒介环境,根据这个大会的主题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们知道谈和谐的媒介环境,一个很重要的角度就是媒介生态学的角度,媒介作为环境研究正是要从生态来透视人、社会、媒介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求媒介环境的改变与人的行为与感觉方式改变的关联性,我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和谐因而成了媒介环境的一种意义设定,自然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媒介环境这个主题摆在我们面前。

  这个话题我想从四个层面简单的说一下,第一个,是技术层面。我们知道现代人,一方面我们把传播技术的发展一步步扩展到我们交往的空间,我们从语言文字的发明一直到现在网络技术的应用,都是一步步走向广阔的交流空间,同时这样的一种技术又给我们设定了一些障碍,就是从技术理性的制度,批判地这个角度,他们这样一种技术形式都给我们设立了一个社会交往的一个特定偏向,改变了社会呈现的形式。第三个,不同的媒介提供了不同文化体系的认知和评价,他这些论断里面就显现出来对媒介技术发展所带来偏向的这种认知,这样一种认知可以说使现代技术和人之间的和谐,他可能导致人的一种认知偏向,感知偏向,导致这样一种文化创造形式的偏向。这样一些东西还携带者所谓的资本力量,来限定我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诸如此类的把握我想都是从技术层面来构筑我们应该在技术与人的关系上面怎么样建构更为和谐的媒介环境。

  第二个层面,文化的层面,文化的层面我们说这种以媒介的生态为代表的技术力量、文化力量、政治力量、经济力量诸多的力量,共同构筑了传播领域的多样性,而这种多样性也是我们现今所谓的文化多样性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我们在文化多样性的层面上来思考问题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存在,那就是不同形式的主体在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中间如何寻求各自的最佳位子?不同的社会力量如何在媒介环境中间共同存在?媒介要完成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有两个层面是必须去思考的,首先是要尽可能的平等看待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社会个体,改变自上而下的视觉和习惯性的权利控制,使话语权尽可能由个人、公众来实现双向的交流。其次,这种民主政治也需要在民主对话中间对现实进行这样一种深入的理解,虽然对人来说讨论与对话并不一定带来意义的分享,但是正是为了对治人性的弱点媒介才设置了对话这样的方式,使人更加的理解和沟通。

  第二个层面,伦理的层面,我们如何在伦理的层面上来形成对和谐的媒介环境的理解?因为我们在现代中国,由于在利益分化和政治放权这两者互为因果的作用之下,多元化成为各领域、各层面发展变化的一种普遍特点,各种利益群体都要在这上来寻求宣泄、交流、安排,我们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这种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在媒体的伦理化的行为中间得以展现,我想在这里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重新挖掘出人类在正确对待生存依据方面的潜能,这个时候媒介的责任、客观、公正、自由这样一些就会成为社会道德意识的组成部分,构建了和谐社会所必须的社会道德环境,我们就不断提升媒介伦理这样一种素养素质,能够构成新的社会道德环境,能够为社会道德环境的建构贡献出新的道德资源。最后一点,和谐的媒介环境还需要制度的建构,我们上午有些同志讲了商业制度、公共管理制度,媒介总是在这样的一个,从价值取向上看它构建和谐社会包括公正、理性、权利、义务、责任、自由、自主、平等、民主这样一系列的政治历练,它要求与之相配套的新闻传播也应该具有民主开放的特点,和谐的媒介环境应该在制度设计上有容有序,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社会成员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时间关系,就讲这些,谢谢。

  主持人:谢谢单波教授,下面有请吴飞教授发言。

  吴飞:各位来宾下午好,很高兴我们论坛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所要讲的内容是其中做过的一个项目,我这里要谈的是一个我对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社会变迁的原因,先陈述一些自己的看法,我所做的这个地方是云南省卢龙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方,我在这里先后跟踪三年左右的时间来观察,为什么选择这个地方呢?这个地方实际上一百年前是一个原始社会,在三年前的时候开始有电视进入进去,在七十年左右的时候有西方的基督教进去,我要谈的是一个比较大的视野,想谈谈社会的传播网络,因为我们的传播学者要做研究往往关注的是一个电视,对一个社区的影响,是一个单向来观察的,我总觉得这种研究可能会有些问题,我们说对于一个社区或者对一个人的影响力很难区分清楚,不能说只是一个单一的因素导致的结果,所以我观察了宗教的力量,现代教育的力量,我们

传统文化传统力量,以及他前几年没有电视,但是今年暑假再近期,发现那里的村民现在有一百多台电视,我们现在有个叫村村通电视公正,他们花六百块钱就能买一个锅盖,大量的东南电视都能收到,确实会受到很多影响。我这里简单讲一下,通过这样一些传播网络的观察我发现,传播网络在那样一个少数民族社区至少有这样一些方面功能体现出来,第一个,整合功能,传播实际上通过一个文化建构或者一个符号的影响力量,对一个社区起到一个非常好的整合作用。第二个,解放功能,为什么谈解放功能,我们通过网络传播得到了更多的信息。第三个,交换功能,我们的传播学者其实不大关注交换的概念,我在这里发现其实人类的传播行为有的时候就只是一种交换,我们很多情况之下强调利益的共享,其实很多情况之下没有这样的东西,传播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交换的过程,比如说我在里面看到一个老大爷,他每天都会去看电视,和他的亲戚朋友看电视,其实他看不懂电视里面是说什么东西,因为我呆的时间比较长,能够跟他做一些简单的交流,他看完一个片子之后我就问他,这个里面是什么东西,我看他也在说,也在笑,他说他什么都不知道,但他也有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这个故事,这个东西他自己觉得看电视不是一个很好玩的东西,但是他为什么要去看呢?他看的过程其实就是跟家庭的那些成员,跟亲戚分享的一个过程,我在了,好像我跟他们是一个很好的关系,其实这就是一种交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认知功能我就不谈了,最后谈一个区隔功能,我总觉得我们传播学家有一个野心,讲到传播的时候总觉得是一个文明的天性,我有时候想传播有时候是一个粉碎文化的力量,也是一个非民主的力量,通过我对卢龙族的了解,它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地区,我们的媒介进去之后把那个社会变成有很多的阶层进去,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文化程度,政治地位的相关分析,拥有文化程度高的人他的政治地位也就高,这就是一个明显的区别,在早期的卢龙族里面没有我们一般讲的原始社会的状态,没有组长、酋长这样一些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拥有的财产大家是公共所拥有,但发现现代的传播手段进去之后,反而在那个社会上造成了很多的区隔,而这种区隔不仅仅是文化的影响力量,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制度设计,所以发现文化程度越高的,当官的程度也就越大,有些人就想办法做这种类型的改变,这是我简单的结论,传播其实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或只是一个现行的模式,当我们进行一个社区的传播现象研究的时候我们需要做很多网络的研究,比如我们侧重一个人际传播都会存在问题的。这是我简单的发言,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吴飞教授,下面我们欢迎南京大学胡翼青教授发言。

  胡翼青:谢谢主席,大家好,我这篇文章是想从传播思想角度来讨论传播技术发展与人类文明变迁这样一个母题,对于我们近一百年来的传播研究它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或者是有什么样的启示功能。分成两个部分来谈,首先我想从历史的角度来谈这个母题对于传播研究的形成起到的推动作用。

  大家知道文明和传播是共生的,所以传播最大的概念界定可以被界定为交流,没有交流其实也就没有文明,但是大家却发现现代的传播研究实际上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为什么传播学会出现在现代文明?而不是出现在我们所说的与文明共生的这样一个历史阶段?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就揭示了对于传播学的启示作用。我想很多学家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当中,传媒到底扮演了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开始彰显出现代传媒的重要作用,我举三个事例来分析,就是哪三种重要力量导致了传播学的兴起。我记得在杜威和帕克的著作当中多次提到对于传统社会丧去的这样一种悲哀,他们认为以人际传播为主的社会群体,他其实是人类社会上面最为民主的一种群体,但是由于这个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交通技术和传播技术,使得人与人之间变成了细胞式的大众社会,所以这种情况下面,美国的民主遇到了危机,社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帕克就把我们所讲的传统社会称之为社区,而把现代社会称之为社会,并且揭示传媒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关键作用。这个话题刚刚吴老师在讲到杜威的时候也提到,在杜威的思想当中,民主的根本就在于相互之间的交流,无障碍的交流,所以他们给技术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功能,他们希望大众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使得人们之间形成天使般的交流,并且重新使美国的民主回到草根民主那样一个时代。

  几乎与此同时,发端于德国文化的法兰克福学派提出另一种文明意义上的转型,这种转型他们认为是一种文化上的转型,如果我们准确的界定的话,应该说他们最早观察到的大众文化对于精英文化的这样一种替代,或者是转型,使得精英文化逐渐边缘化。非常有意思的,我想到阿德诺在去到美国共是研究的时候,大骂所有的流行音乐都是垃圾,我们看到法兰克福学派的这样一种核心观点,我要说的是这两种学派的研究造就了印尼斯,他把芝加哥学派和法兰克福学派中心柔和在一起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他认为技术都是有偏向性的,技术的偏向导致了文明的偏向,所以他得出这一个结论,所有的文明问题,一切的文明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媒介的问题。这样一种思想我觉得对于传播学是有非常重要的推动意义的,也可以说这是传播学上面一个非常具有精神动力的思想,所以我就在想,我们现在把传播学的认祖归宗总是放在美国身上,是不是多多少少有一点对于传播学本源的思考与问题,实际上到了印尼斯的时候,也就是51、52年的时候,传播学的思想基本上已经大成,也就是说在传播研究的领域当中,一个叫做传播学已经开始萌芽,对于传播学的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其次我要谈的一个问题,在印尼斯之后,我们需要对于当代传播学的研究进行反思,在印尼斯之后继承他的人就是麦克卢汉,传播学渐渐放弃了去关注文明的断裂,文明的变迁等等一系列真正重大的,对于传播研究来说,或者对于社会科学来说有意义的话题,而转向有操作性的这样一种行政研究,或者甚至堕入了技术乌托邦的主义。早上我听北京日报的老总谈关于互联网和报纸谁最后取代谁的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实际上多多少少不应该是传播学最为关注的问题,原因很简单,不管网络是不是会取代这样的一个报纸,而成为新盛的媒介力量,他的问题我们应当研究的问题是它到底为人类文明带来了什么?因此在失去了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动力的主题追问和反思之后,传播学越来越变成一门操作性和技术性问题。有四个方面,公民社会,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如果你的研究,哪怕是社会学研究和传播学研究,总是只考虑与这些题目无关的方面,或者说关联不是特别直接的方面,那么你得出来的研究主题对于人类社会的学术推动就有所欠缺。对于传播学而言我们是不是应该关注一些有宏大叙事色彩的理论问题?我们是不是要把我们的传播学彻底改造为行政研究的那一套精确或者是操作性东西?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胡老师,下面有请深圳大学丁未教授。

  丁未:各位来宾下午好,谢谢论坛给我这个机会,我想在我发言的时候请大家放松一下,因为我今天早上进来的时候是司马教授在那里讲和谐社会的最高哲学基础,我那个选题就相对来说比较微观,不是一个宏大叙事,是一个个案研究,是关于博客的。

  事实上我自己对新媒体的那些玩意儿,刚开始也不是那么感兴趣,因为我也一直做传播思想史跟传播理论方面的研究,但是我那个博士论文搞的会考虑到具体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我发现博客这样的一个新媒体技术如果把它放在一个中国当前特别现实,特别具体的社会结构或者社会关系当中来会非常有意思,这个东西就是呈现在我们年轻人可能经常上的新浪博客首页,新浪博客首页有很多排行榜,我这里专门选的个案是新浪博客排行榜,为什么要选这个个案呢?因为我看了很多比如说像一些知识分子,还有为博客新技术摇旗呐喊的,像方信东博士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推崇博客这个新技术的时候他们总是向技术决定论者,他们会提出一些比如说博客是一种什么样的革命性媒体,最普遍的说法是比如说博客使每个人都能成为作家,每个人都能成为专栏作家,还有博客终于实现了平等、共享这样一种传播关系。

  事实上他们是仅仅从一个技术带来的可能性来说的,另外他们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事实上他们只是把博客作为一个个人媒体,其实博客在中国的实践当中,我们从大型门户网站,新浪、网易的那些博客就可以看出,他的性质已经不再是个人媒体,或者说自媒体,他已经彻头彻尾成了一个公共媒体。一方面他是在这些门户网站上,他本身那些博客专栏,因为它的形态就是以公共媒体的形象出现的,再加上博客徐静蕾点击量,还有很多最近传的张钰的性交易那些事情,都是通过博客,但是他完全是进入我们传统的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就是大众传播媒介跟博客之间产生了我这里所谓的接力传播效应,就是说双赢,大众媒介传播博客,然后博客点击率上升,它的性质已经成了公共媒体了。

  所以我这个论文就是把博客作为公共媒体这样一个角度去看的,中国话语权的再分配问题。我对新浪的一个2006年9月23日,新浪博客TOP100排名做了一个统计,就是在这个排名当中上榜的博客不同身份的人数统计,发生演艺人员占36%,媒介从业人员占29%,草根只占了11位,其实草根上访的跟他号称百万博客的俱乐部,百万里面绝大部分都是草根,如果这样比率相比的话,草根仅仅是极少数。我这个论文主要是想把那些超女,超女是

想唱就唱,博客是想写就写,把2005年的重要事件都跟草根民主挂上了钩,但是我从新浪博客排行榜就看出了话语权的分配。我觉得我个人有一点点新的发现,就是说我觉得他的这个排行榜的形态,它的构成事实上是跟大众媒介的,我觉得是跟一个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都市报的话语权分配有一种同构现象,就是博客成了一种公共媒体,成了一种名人天下,它会产生跟大众媒体同样的结构,一个话语权分配的结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结构?大家发的论文纸里主要是分析这么一个结构产生的原因,因为时间关系,我简单的说一下。

  第一个原因,博客传播跟传统大众的互动,我们看现在博客已经成了06年大众传媒最炙手可热的事件,第二方面,我从以新浪博客为代表的博客首页的运作模式来看这个所谓的同构,权利分配的同构现象的,有人说,新浪博客的优势是找到了有组织传播和个性传播的平衡点,就是它打的是个性传播,或者个人传播的旗号,实际上做的是组织传播或者是有组织的大众传播。其实对大型门户网站来说,它推出名人博客或者明星博客,原来是它的一个简单的营销策略,但是名人实名制的方式事实上在博客这个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当中事实上已经成了一个权利分配的机制,我觉得像利润这样的市场终极追求,其实在博客传播当中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存在,尤其在新浪这样的博客里面。

  最后一点,TOP100是怎么来的?也就是名人的话语权是谁赋予的?实际上就是草根,就像追星族成全了狗仔队一样,这里面我讲讲粉丝们充当着鼓吹抬轿的身份,正是粉丝们的这些表演使博客舞台上用尽了传统公共资源的偶像明星们就可以更加的兴风作浪。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四位学者的发言,我用四分钟分别做一点点评,也是我的

学习心得

  首先是单波教授,他也用了一些西方学者的批评家对现代媒体的批评,其中包括媒介技术对于人类认知世界可能起一种阻碍的作用,单波有一种名言,电视是一堵墙,它组织了我们对现实的触摸,限定了我们对社会的认知。我们现代社会需要现代传播技术,如果通过现代传播技术我们看到的不是真实世界,那么我们需要这个技术来做什么?是不是还应该回到吴飞讲的卢龙族的社会更真实?他在那里通过这样一个安利发现了很多现代传播技术给少数民族带来的影响。其实我也感觉到不协调,与当地文明的不协调,是不是原来的娱乐没有现在大众传播文化产品更富有娱乐性?到底哪一个更先进,更和谐,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再有,吴教授还发现原来是一个平等的社会,由于现代传播进来只能变成有阶级的社会,有阶级的社会肯定使本来不和谐的社会变的更不和谐。胡教授在他的发言中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现代传播社会里,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交流渠道和平台?关键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究竟是不是由于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大众的文化,而现代的传播技术门坎,从表面上来讲很低,但是其实你要想真正在大众传媒上发表你自己的声音还是有非常高的资本媒体运作的,所以到底我们是进入了精英传播还是大众传播,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胡教授提出一个,可能对我们大家来讲都应该值得思考的问题,他的问题是网络取代报纸,对我们人类文明到底带来了什么,也就是说网络不仅取代了报纸,电子媒体还可能取代了书,取代了我们通常用来思考的基本建筑的材料,会不会我们人类因此失去了大脑,失去了思想,最后失去了创新,人类都变成不知道一个什么动物了,是不是我们走进了一个很不符合上帝本身创造人类起初的那样一种人类。

  最后是丁教授,丁教授谈的课题很窄,但是意义非常深,这个话题应该讲是非常宏大的,就是跟报纸是不是消失一样宏大的话题,他认为博客从自媒体进入了公共媒体,但是博客进入了公共媒体之后,也就是说它的信息是为所有人作为它的信息来源的,而这种信息没有把关人,今天没有任何人能保证博客上的信息是真实,准确,权威的,就像今天博客的时代到来,每个人只要你会敲键盘都可以当记者,那每个人可以当记者的时候就等于每个人都可以当医生,只要给你一把手术刀都可以当医生,这种情况下谁还敢找你看病。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这一组的发言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四位的发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