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读书文化 > 文明中国行5年庆典 > 正文

《文明》五周年主题讨论:秉承多元与兼容

http://cul.book.sina.com.cn 2006/12/29 20:21   新浪文化

  主持人:感谢上面各位学者的发言,也感谢毛峰教授的点评,我们确实充分感受到了学者思想传播的力量,也感受到了学术的激情。下面进行大会的最后一组发言,发言顺序:中央美院人文学院教授西川先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先生,北京大学国际传播学院教授关世杰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姜飞先生,由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曹顺庆先生主持并点评!

  主持人:今天我们这组是阵容最强大的一组,有五人,我们希望各位能够尽量抓紧时间,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西川先生发言。

  西川:这个题目是非常仓促的,因为当时还没想好,我想今天我在这儿已经听了一天了,我想我可能是一个最不自信的人了,因为我算不上是个学术界的人,我自己是一个诗人,我写东西,不是学者,所以感觉做这个不太自信。另外,今天听下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当然跟我自己要谈的问题也是有关系的,就是实际上在我们的谈话当中,所有的学者谈话当中,多多少少都涉及到一个关于援引什么样的文化资源这么一个问题,我听学者发言的时候几乎今天没有涉及到这样一些资源,我不知道这样的情况是不是一个普遍的情况,因为据我所知东欧的学术也是非常的厉害,他们有一些很好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实际上在带动一些当下的比如说美国学术界的话题,实际上甚至是东欧的一些思想家带给我们,这种情况好像在我们这块没有得到什么反映。这就引出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选择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可能观察的结果就不是太一样,我曾经碰到过一个印度的作家,他跟我见面的时候就谈的这个问题,是我跟其他作家学者见面的时候几乎没有涉及过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中国的革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当下的经济形势,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而且他谈到为什么印度不能走这么一条路,按照他的说法,印度的等级制度使得印度无法进行这样的社会改革。印度我已经看到一些文章在讨论印度的问题,我今天没有听到这样的一些发言,印度的这个情况也让我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我们想一想印度这个国家,你到了印度去就会发现,印度的手册上就写欢迎来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民主这个概念当然是西方意义上民主的概念,我们知道的亚洲国家实际上都是在往西方看,这也可能是历史上有一段时间,也不是所有的人,就是有这种倾向,想摆脱他的亚洲属性,但是也仅此而已,就是我们能够交流的就是在这点上,好像大家有一致的意见,在其他的方面是非常不一样的。还举印度这个例子来讲,比如我们中国的学者,中国人一说到印度就是印度佛教,这里边包含对印度巨大的不理解,就是佛教在印度13世纪就已经消亡了,基本上我们很少有人从印度教的角度来谈印度,都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谈印度,而这个佛教的角度谈论的印度不是一个,至少13世纪以后他不是一个典型的印度,而且佛教在他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出现的时候他是作为外道一个非常小的外道,外门邪说这么一个东西出现,所以实际上在中国它的思想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这里面有很多的误解,最近我跟朋友打算搞一个国际诗歌奖,这个奖为了区别于西方的国际奖项,我们希望把我们的视野定在亚洲,但是当我们确定这样一个范围以后,我们发现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实际上当我们说到东方或者亚洲的时候,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概念,我们知道有一个西方的概念,从语言,从宗教,从历史,从它的价值观,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观点,但是说到亚洲或者东方的时候,没有这么一个完整的观点,而且说到东西方的时候,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讲,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对于中国人来讲,东西方就是中国和西方,对于印度人来讲,东西方是指印度和西方,实际上没有一个统一的东方这个概念,你如果想找到一个比较完整的观念的话,这是比较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恐怕我们这些年来所有的交往,也可能在学术领域,主要是一个中国和西方的交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我们临近国家的文化交往。

  可能从我们现实的需要出发,我们的确需要有一种新的文化上的交流,从我们革命史,先的革命史的历史背景当中,我们可能跟东欧需要有一种精神上的沟通,从东亚这个角度也要和日本韩国有一个密切的交流,同整个亚洲的角度恐怕和印度也有这样一个交流的需要,所有的这些交流都是为了达成我们自己一个目的,就是我们中国人对于世界的想象今天是一个什么样子?在9月份美国有一个作家曾经跟中国一些作家有一个座谈,在这个座谈上他就说,西方关注在能源问题上,在环境问题上有很多关注,中国现在是正在崛起的一个国家他面临这样一些问题,中国人必须有自己的方案,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西川先生,下面请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光先生发言。

  李希光:今天下午听了一下午的发言,学了好多东西,把题目改了一下,应该用脚来思考我们的全球化,为什么这样讲呢?今天的媒体报道东西都是虚假的东西,按照那些个案来讲,真实的东西他不会报道,他根据的都不是那个学者的文本,而是通过媒体的报道对另外一个人发表评论。所以今天就不能根据媒体的报道,也不能像我们前面单波教授讲的,电视已经成为人民大众之间隔阂的一堵墙了,不能再用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因为大家都熟悉语言,在今天这样一个媒体环境里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你真实的形象是什么?不是你自己知道自己,而是电视里播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是什么样的人,你的真实形象是电视里的形象,即使电视里播出你的假形象你也是那样的形象,即使是捏造的谎言你也是那个谎言中的人,这种情况下我们大家怎么认识这个世界?西方怎么认识中国?这个几乎不能成为现实,所以我想想把题目改了一下,用脚去思考,干脆我们直接触摸,通过电视没有办法触摸真实的东西,干脆我们用脚去触摸,脚踩到哪里就了解到哪里,脚踩不到的地方就不去管它。

  在1990年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了一个项目,主题就是重走丝绸之路,当时我们在丝绸之路上走了一个多月,最后从喀什回到乌鲁木齐,那个时候提出了文明的对话,但是文明的对话能不能实现?今天大家讨论了很多,能不能实现平等的对话?在今天看来几乎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它通过的媒体本身就是一堵墙,不是一个沟通的工具。我讲的要点,第一个,从世界文化传播到全球文化传播,今天由于全球文化的到来,世界文化正在消失,我认为在过去来讲我们有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道教、儒教等等,但是由于全球文化的到来大家越来越变成一种单一的文化,通过全球传播,通过全球媒体,一共不超过十家的大媒体的控制之下,带来的当然是单一化,世界文化的传播不是这样的,他是真正一种文化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绘画,不同的音乐,不同的舞蹈,传播这样一些东西,多样化的文化,世界文化传播是多样化文化,全球文化的传播是单一的文化,可以讲通过这种世界文化传播这张地图,我们看到中国获得了佛教,获得了基督教,获得了天主教,获得了犹太教,也获得了在伊斯兰教等等,而通过全球化传播带来了宗教之间的战争,传播到底是个什么东西?麦当劳,肯德基,还有刚才大家讲到的看上去比较让人觉得有点病态的一些图画。丝绸之路传播的内容是多样化的文化,有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埃及文化等等。这是图片,大家看一看,这里边我们沿途看到了一些很有意义的东西方文化,这是十多年前拍的一些片子,今天变成什么样我不知道。

  第三个,在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93年我们去的时候也有一个考古学家去的,这是我们在那里看到的佛塔,这都是东西方文化结合产物,在这里发现的是雅利安人的干尸,这是草原路线,因为草原路线很多人很少有机会看到,这也是十多年前拍的,1992年拍的,最后我们再看一下,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传播到底和世界文化传播的区别在哪里?为了使我们清华大学的学生,因为我是教书的,要看到我们多样性的文化,而不是单一的全球性的文化,所以我现在每年寒暑假筹集经费,带学生到各地,特别这些能触摸到的地方来了解中国的文明,所以今天非常好,有这样一个机会,文明的总结就在这里,将来我们有什么好的照片可以作为我们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同时也能挣点稿费给学生们,我就讲到这里!

  主持人:谢谢李希光教授,他用他的脚,我们跟着他的足迹走遍了全世界,看了很多文明,这里也透露了一个视觉,一种学风,我觉得对我们启发很大,谢谢。下面我们请时统宇教授发言,不能让收视率崇拜祸国殃民。

  时统宇:再过几个小时就是平安夜了,商女不知亡国恨,我们这波人大概都在这里忧国忧民的有点毛病,为什么不去准备隆重的平安夜呢?我想我们在这里利用这个时间表达对中国文化的忧虑,关注,甚至是焦虑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前两天在成都有一个会,在那个会上我就讲了这一个问题,这些年来中国从上到下很多人,包括我们吃这碗饭的都对中国电视很不满意,但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一句话却恰恰不是我们搞理论研究的人说的,那就是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媒体上一开始炒作这句话说是崔永元说的,崔永元在很多场合说这不是我说的,是时统宇说的,前段时间有个主持人明确问我,崔老师说是时统宇说的,我觉得我在这里应该把它的版权归属首先明确,是重庆电视台台长李小峰,他确切的表述是这样的,收视率是中国亚文化人群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产物。

  关于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这个问题,我想在这里说两点供大家参考,第一点,收视率这个事情我给大家介绍一些情况,我觉得是挺有意思的事情,对我至少很有启发,因为我承担了我们中国社会院的一个重要课题,叫收视率导向研究,明年的书会出来,有关系统的观点,我们对于收视率导向,从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等等角度进行三大批判,大家以后有兴趣去看书就是了。

  我说一些实际的情况供大家思考,有些东西缺乏实证的研究,但是不乏一种思路。秋天的时候我在杭州讲课,电视台一个道长中午非要请我吃饭,在吃饭过程中他表示了自己对收视率的忧虑,这种忧虑涉及到国家文化安全,他的道理是收视率的公司都有外资背景,他说毛主席当年忧虑的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有可能通过收视率的形象,通过电视来得以实现,因为收视率调查的东西是告诉你中国的老百姓不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他们喜欢戏说,他们喜欢搞笑,甚至恶搞等等。我说这些东西对我确实有启发,但需要实证的支撑,因为这个东西如果真要是这样的话,跟和平演变联系在一起这事就闹大了,但我认为这位道长有这样的疑问我觉得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对这个问题是没有想到的,他想到了,我觉得是挺可贵的。中国电视尽管现在越来越俗,越来越恶,恶俗,但是确实也不乏清醒者,有关收视率样本的问题怀疑和批评,我认为是对收视率批判和追问最本质的一个东西,怀疑到它的根儿上,那就是这是什么人构成了收视率这种调查数据的样本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从中国,包括我们理论界,包括像李小峰为台长的这波人,我认为特别必要,我就举一个问题,收视率的歧视实际上是对中国最低端的人群和高端人群有一个双面的歧视,有人特别说到,就拿北京来讲,北京有18个区县,只有9个区县有300个调查表,远郊区县根本没有调查表,对于农民对电视的需求几乎在电视收视率的视野之外,本月初我在湖北金州参加国家广电总局展开的一个国家三农问题的电视现场研讨会,在刚刚收获的稻田里,和几万老乡们一起看了金州电视台的金秋垄上集,我想了很多,我想中国的农民真的特别喜欢超女吗?真的特别喜欢戏说吗?真的喜欢比如芙蓉姐姐吗?我认为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是我们学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国电视如果再要以收视率作为中国电视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将会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构成致命的威胁,这种东西绝对是颠覆结构边缘化,总之我对中国电视文化非常不满,对中国电视前途深表担忧,谢谢!

  主持人: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抓紧,下面一个问题也非常有意思,是由我们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关世杰教授谈跨文化传播学视角中龙的英译更改问题。

  关世杰:主题先生,各位学者,自去年年末以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呼声最高的龙没有得到入选,有一位上海交通大学的副教授专门开了一个网站,谈论这个问题。实际上龙这个问题,在中国学术界早已经有认识,比如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上,就对龙做了两种解释,一个是西方的解释,一个是东方的解释,有两个资料,中国学者已经做了分析,我再讲一步,把龙的翻译改一下,我想从传播学的视觉跟大家谈谈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从第一个问题,龙的翻译是错误的,在当代英语中龙的所指是不同的,现代对Lung的解释和辞海解释是不一样的,有这么几个方面不一样,从字面意义上,无论是在本意还是在引申意义上两者都是不同的,在字面意义上龙有须子,Lung没有,Lung是必有翅膀,龙通常有棱角,Lung没有棱角,第二,龙能做雨,Lung不能做雨,在引申意义上也不一样,龙是作为皇帝的象征,从语言学上,从所指来讲,他们所指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就比如一个是老虎,一个是狮子,虽然有点儿相像,但是是不同的种类,所指上不一样。在古代汉语和英语中龙和Lung的所指也是不一样的,我查了一下辞典也是不一样的,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详细说了,所以说龙在英语中和Lung在汉语中都是空缺的词汇。

  第二个问题,因为在中西交流中,在2005年全国图书统计来说,引进有9000多,从美国引进3900多种,而中国向美国输出的只有16种,英译中这是主流,不是中译英,我就看英汉辞典在意思上是怎么变化的。到了19世纪快结束的时候出了第一部英汉辞典,Lung还是龙,所以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这个时期英汉辞典基本上是沿袭了传教士的。时间到了,发言完了。

  主持人:下面请姜飞发言。

  姜飞:主席和各位老师下午好,我非常珍惜这样一个机会把我对于一些问题的思考坦诚于大家,可能比较幼稚,不太成熟,希望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指教。

  关于龙的问题,我先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关注这个问题的一个思路,然后逐渐引出我对这个问题所关注的焦点,需要说明的是一天的会也是很疲劳的,刚才有位老师说文明的问题让大家很困惑,很疲劳,我也感到很抱歉,因为我把这个话题展开又再一次抛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大家更加疲劳,向大家道歉。

  关于中国龙这样一个问题,在南方周末今年8月24号有一个版,题目就是他们不是龙的传人,因为我是作为南方周末要提意见,每期都看,那期的时候这篇文章被我抓到了,当时我感觉这篇文章中他所说的是什么呢?他讲述着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六国儿童画展在举行的时候一个欧洲的小孩不愿意参加中国主办方主办的赛龙舟的活动,因为在他们国家龙是邪恶的东西。主办方的反映让我很困惑,有两句话,有一个人说欧洲的小孩对于龙不认同,我还第一次听说,这是其中一个官员的话,另外一个官员说,龙不被西方人接受,感觉不可思议。当时我看了这个故事还有这个官员反映以后我感到很难受,然后我就给他们写了一个意见,没想到他们把那个整理整理就登在9月14号第一版上,我对指我们在跨文化历史上一个深度转型的问题,这个转型问题就是从文化的自卑到文化的自觉,再到文化协商对话这种理想的状态。刚才李希光老师说这种对话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以后再探讨。这个话题好像在南方周末已经告一段落了,但是紧接着到了11月左右的时候,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位先生提出在上海市社科基金这个课题中要废除龙作为中国形象代言的论断,结果在网上引起一片的热议,这个问题我就接受了一个经济周刊的专访,那个内容就放在了咱们会议材料中,其中的内容都说的比较充分了。我今天想把对于龙的这个问题的认识再向前推进一步。

  我认为伴随着文化自觉意识,伴随着它的是汤一介先生前不久在北京论坛提出来的一个论题,因为时间不多了,我就不展开说了,汤一介先生在文化自觉与问题意识一文中提出,我们必须要有问题意识,看看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哪些重大问题,对这些问题明确的提出,并非深入的探讨以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带着这个问题来看,我认为这就是集体问题意识的文化,扩散到大众去,将问题引向广泛和深入思考的一个个案,有了问题意识以后怎么办?我就把最近这段时间发生在文化界的一些问题会同起来,发现了问题,离我们最近的就是全国十个名校的十名博士,联名提出把圣诞节改名耶诞节,并且要注意其中所包含的西方文化的深入影响问题。这些问题把它并制在一起的时候,我发现问题出来了,问题意识,就是汤一介先生提出来的问题意识,和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觉,实际上是一个硬币两面,就像这个硬币终究是流通的工具,不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一样,我们这些所谓的专家或者学者,我们角色该做什么?我提出来就是新知识的生产。

  人类有文字的文明,开始有知识的生产,最初是一些大师,有关世界的认识这么一个经典,大师以后没有了,就开始了经典阐释的时代,一批人在阐释大师的经典,这个阐释完了以后又开始解剖,如此带来的结局就是我们整体性的文化知识生产扭曲和变形,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介入,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表达了什么样的文化,试图表达什么样的文化?这二者之间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我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他把信息和知识予以混淆,这两者混淆,大众传播媒介在人类的知识生产中角色就提出一系列三个问题,第一,大众传播媒介是否介入知识生产,第二,如何介入,第三,文明的下一步需要新知识的生产,如何生产,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教。龙或者中医,还有很多其他传统的东西,如果我们逐渐的淡出以后,传统文化能让我们唤起在全世界各个角落同根同种的东西还有多少?

  主持人:我今天圆满完成任务,谢谢大家,谢谢诸位!

  主持人(王):谢谢上面各位学者的发言,下面请文明论坛副主席,《文明》杂志社社长娄晓琪先生做论坛总结。

  主持人(娄):今天由中国传播协会和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中国首届文明论坛,暨文明杂志创刊五周年纪念年会成功举办。各界学者提交论文或出席会议,围绕文明与传播,和谐与发展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涉及和谐社会理念,文明关注的角度,文明与制度关系,经济文明,儒家文明复兴,跨文明研究、全球化下中国文明的境遇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精彩深刻,发人深省,构筑和而不同的理念,大众媒介承担着独特的作用,中国怎样在即将即有的传播媒介和文化平台上去发现再创属于自己的文化内容,并思考如何引用和引导这些文化变迁的规律,把中国文化精神更好的在新时代语境中展示出来,与西方形成新的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互补,转变对新的文化变迁挑战的同时,中国已经抓住了这样一次构建多元文化和对话格局的机会,会上还有专家学者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人类的阅读行为已经由文字转向视觉化阅读的转型,知识的生产由经营知识生产向大众传播媒介所主导的大众文化生产转型,对待媒介的态度已经从欢呼媒介所给人们带来的重大作用和时代功绩向媒介所带来的危机和问题的反思和批判转型,人类关注的问题已经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层次的危机冲突上升到对文明本身命运和未来生态的关注,从而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转向对文明存续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问题的关注方式和角度已经从具体问题本身到轴心时代,外推到世界历史,在更加深刻和宽广的范围内看待中国内部及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对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地位的看待已经逐渐摆脱殖民主义阴影,构想一个既符合中国的现实,也为世界未来考虑的文明发展思路。

  会议发布了《丙戌文明宣言》和十大文明传播话题,宣扬站在综括20世纪和21世纪初文化文明发展轨迹的高度,以文明中国传播和谐发展为主题词,向世人宣誓了中国学人当代关注的问题的角度,他们责任以及他们有关文明传播的观点,这是新闻传播学界和传媒发起的,对于其他人文科学领域第一次大规模的学术接轨,思想碰撞,观点交融,这是在和谐社会理念下多学科,对文明和传播文化的第一次探讨,为中国传播学理论和传媒实践下一步发展开了一个好头,为和谐传播理念的推广选了一个好点,为和谐世界的理想走了一条好路,文明走在大路上,这个大路就是现代传播科技所铺就的大路,就是和谐理念贯穿的大路,就是东西方文明互为镜鉴、比翼齐飞的大路,就是世界文明奔向共存、共荣的大路。

  文明论坛将秉承着多元与兼容的品格,将文明传播的探讨不断推向深入。谢谢诸位专家学者的光临,此次论坛有不周之处请大家谅解,谢谢!

  主持人:各位专家学者:短短的一天时间就要过去了,这是一次与时俱进的学术盛会,大家思考人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心声令人难忘。我们怀着由衷的敬意,向出席今天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深深的感谢!深冬的北京,大地蕴育着万物的复苏,我们祝愿各位专家学者身体健康,预祝大家新年与春节合家欢乐,借用西方文化圣诞节的含义。今天晚上是平安夜,祝福各位新年平安,期望我们下届论坛再相见。我宣布,中国首届文明论坛顺利闭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文化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59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